序
“病从口入”人尽皆知,然而如何健康地“吃”,却常被多数人忽略。在饮食与健康这个议题上,知识、态度与行为,似乎并不尽然一致。究其因,若无深入“知”的探究,我们极易陷于“习性”与“口欲”的诱惑。君不见人们往往在疾病缠身之时或病入膏肓之际,方觉悟到清淡饮食与忌口的重要性。我们常自作聪明地认为人体应该怎么吃才健康,于是聪明的头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营养配方。殊不知,自1960年代的沙宾疫苗克服了小儿麻痹症后,纵然有尖端的医疗科技,几十年来,也未曾见到任何一种慢性病被治愈。其实,人体是造物者的杰作,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有机体,只要顺应自然节律的生活形态,以含爱的饮食、敬天的意念与行为、及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作为生活作息的准则,则身心灵健康是不假外求而自然天成的。本文的重点在饮食与健康,而“含爱的饮食”乃全人类身心灵健康之良方。
“守斋”与“身心灵健康”
吾人皆知,人是身心灵的整合体,追求健康必须自身、心与灵兼顾的饮食着手;吾人亦皆知,清淡而适量的饮食非但对身体有帮助,对情绪、对心性、尤其对当代的主要病源——压力的舒缓,亦有绝对的正面价值,是故清淡的饮食正是跨入身心灵健康的第一步;吾人亦知,清心必先寡欲,心灵的丰富与健康得先自降低物欲做起,而口欲乃戒欲的初步。几乎所有宗教皆订有各种“守斋”礼仪或法规,以助于我们生活的革新,从而达成身口意的清静,及至身心灵的健康。例如第二世纪时,基督徒为准备逾越节(复活节)即有两天斋戒的习惯;第三世纪时,亦有不少地区教会将此斋期延长为一周。在三世纪末或四世纪初时则有四十天的斋戒期,但此四十天斋期的主要目的是为纪念主耶稣受洗后在旷野里的四十天斋戒。天主教的守斋(大斋)是指个人每天只饱食一餐;之后又有了小斋,即禁用肉与酒,直至中世纪末有许多地区也禁食奶制品与蛋。
“守斋”不仅指依教规实行禁食或吃素,也指在教会的补赎时期所做的一切刻苦行为。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2月23日呼吁基督徒要同声为中东和平祈祷,并配以守斋。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亦接着发表《以创伤为师,提升人性》一文,内容提到“四旬斋节”,皆是以耶稣的受难受苦为核心,让我们深刻反省人所造的罪恶。因魔鬼必须藉“祈祷与守斋”才能被驱逐。
《古兰经》中亦有守斋的规定,此为伊斯兰教的五大基柱之一;道教、佛教的“守斋”含有多层的意义,乃“口忌牲荤恶言,心忌动心起意”。天主教在四旬节期内,要基督徒特别祈祷、刻苦、做补赎、行善工、尤其要守斋,以生活的革新净化自己。故“守斋”不只是饮食的话题,也是一个修炼德行的话题,其真正用意是要弃绝旧我,重新恢复身体和心灵间的平衡。
“守斋”应以“爱”为出发点
何谓斋?斋者,心斋之律,斋持之戒也。“守斋”不只是要用口斋戒,举凡我们身上所有的感官,如眼、耳、口、手、足等应齐来斋戒:毋视邪色、毋听淫声、毋道非礼之言、毋取非义之物、毋践非礼之地;以致到心毋妄思、意毋妄动的境界。古人在祭祀典礼大事之前,必须斋戒,以一其心志;故而“心斋”乃斋戒的精髓。然无形的心斋必先自有形的口斋做起,若过分沉溺于饮食,人将变为自身欲望与习性的奴隶。故真正的“守斋”是要以“爱”为出发点,目的在于珍爱自己、疼惜他人与万物、尊重生命、并皈依天主。德肋莎姆姆曾云:“只有世人心中怀爱,世界才有和平”。
“守斋”是要把我们带回到内心深处,以净化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使我们懂得感恩与忏悔,其在精神和道德上的意义尤为重要。我们倘能借着斋戒学到自制、节制我们的欲念和增强我们的适应能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守斋?而非仅在特定的日子才守斋戒呢?是受扭曲之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还是错误的营养概念使然?张庆祥先生的《饮食与健康》强调的是更人道、更健康的饮食观,亦是一种含“爱”的饮食。因张先生非基督徒,对上主训示梅瑟所说以色列不可吃鸟血或兽血的话有些误解,但却无损他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伟大胸襟。要是他知道天主当初只让亚当和厄娃“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及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却把“全地面上结种子的各种蔬菜,在果内含有种子的各种果树都给他们作食物”的话,他的论述会更有张力。
一般人多认为守斋或素食会造成营养失衡,这是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好例证。试观今日的癌症、心脏病、肾病、肝病、免疫失调等文明疾病,哪一种与肉食主义的饮食无关?回想幼年时期,小小的家禽是我们的宠物,它们在庭院中与小朋友们一起自然地健康成长,及至长成方被杀而食之。如今这种情景已不复存在,它们被更名为经济动物,终其一生之目的仅在满足人的口欲而已,它们正活在人间地狱里。聪明的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尚不知,沾沾自喜地操弄着它们的生长;最终,人加诸于这些动物身上的各种化学毒素还是回归于人体本身。
“敬天爱人”为健康之本
人类的生命是上天一项宝贵的恩赐,所以从生命的起始到死亡,都应受到关爱及保护。动物的生命又何尝不是?禽兽凶猛如狮虎,亦只在饥饿之际掠食,人却在饱食之余仍贪得无厌地想尽各种方法满足口欲。万物之灵的人类,恬然接受上天赐予的聪明才智,却吝于将上天赋与的“爱”的能量付出。“敬天爱人”是吾人终其一生要学习的课题。敬天要先顺天,顺应自然,不违天理;爱人则先爱己,但不因利己而祸人。学习“爱的饮食”,健康自己的生命,也健康天下万物之生命!让我们共同来维护一个爱与和平的世界吧!藉张庆祥先生《饮食与健康》的演说词,愿与天下有缘人共勉之!
耕莘健康管理专学校校长
杨克平 谨识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含爱的饮食》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