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20:内外如一

(2015-02-06 13:03:43)
标签:

经典

国学

老子

文化

无分别

分类: 创办人著作

《清静经释义》连载20:内外如一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看着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形势,一个名利地位……,这都是“外观其形”。看着外面的一个形势在变化,内心也许有变化,也许没变化。即使心头能量有了变化,也不被这个变化所牵绊,就是“形无其形”的意思。

 

例如,你看到一个人地位非常高,非常得有钱有势,你的内心很祝福他,却没有一点攀慕或畏惧之心,只是一如平常地与其交往,这就是“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跟一个人交往,他的外形如何、权势如何,我们只跟这个人的为人交往,而不以他的形势来论高低,这个叫做“形无其形”。

 

你有没有发现,在日常中当大人物现前时,大家都忙着鞠躬哈腰,所为何来?因为大家外观其形的时候,内在都发生了一些攀附,大多数的人都被这些攀附所操控了!

 

修行人不要太管别人怎么在意我们的外貌,只要干净大方,不用花太多的钱在这个上面,也不必为外貌不如人,或势不如人就开始自艾自怜。自艾自怜的人,就是已经被外在形势给罣碍住了。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大人物在孟子的眼中是很平常的,豪华的房子在孟子的眼中也是很平常的,饮酒玩乐在孟子的眼中更是没什么好流连忘返的。平凡的自己与大人物平起平坐,没什么好自卑的,这就是孟子实践老子的“外观其形,形无其形”最好的写照了。

 

但这“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要从哪里着手呢?问题不在外,答案还是在你的内心上,离不开内心的一个“欲”字。你内心的一个小小变化让你觉得他好高贵,就已堕入“形有其形”了;或是你内心的一个小小变化让你觉得他好鄙陋、低贱,这也是堕入“形有其形”了。这一切最后依然是由内心是否攀附知见来分判的。

 

所以有形与无形的,不在于外物的形状、形势,而在于里面的感受是否攀附尊卑高下的知见。因此这一句虽然说是“外观”,但“万法惟心”,内心里的感受才是关键的所在。与外在形势接触时,打从内心的气机变化上了无分别,在气机起伏中已经平等,方是“外观其形,形无其形”的第一义。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远观外在山河大地,随时都充满着各种事、物,如果你把这句话解读为“观照到世界变成空无一物”,你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可知“物无其物”不是外在的空间中没有一事一物,而是心境对于外在事物的了无罣碍而已!

 

而所谓了无罣碍,也不一定是内心的情绪都平平静静的,都没有一点波动的,而是对于内心任何起起伏伏的能量感受,视之泰然,只当作一股能量去观照它的自在起伏而已。若不攀附上好恶的知见,它一点都没有危害的。

 

在实际的运用中,不论在任何生活的当下,若是内心的情绪能够保持平静,那么不论外在事物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你都不会有什么牵扰的;而若是你的内心的情绪已经因事物的干扰而起了波浪,那么你还有一个方法可以不受内心那个波浪的干扰,这个办法并非用“时时勤拂拭”的方式去消灭那个波动。而是用“如实观照”的方法,坦然地接受这个波动,只当它是一股毫无意义的能量,去接受它的自在起伏而已。至于外在的应对方式,依然可以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处理。

 

总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三句话的根本意思,指的都是内心上的平等,内心上的无物(气上无分别好恶),而不是指外面事物的有无。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