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9:“不二心法”的真意

(2015-01-26 16:44:58)
标签:

国学

经典

老子

修行

分类: 创办人著作

前面第一章是在讲万物都是大道所造化。其大意是提醒我们,不要只注重有形的,应该更要注重无形的真宰,因为那个才是真正的生命所在。第二章是提醒我们,大道就具足于你的一身。不在外面,有身体就有道。因为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就是大道所造成的,所以在我们的身上就有一个无形的大道存在,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所在,因此无形的生命更要注意。

 

我们现在都只注重有形肉体的需求,而忽略真正的生命的需求。要怎么样才可以获得无形生命的安定?要怎样才能让无形生命的力量与功能发挥出来?很少人曾经探讨这一点。

 

第三章是在提醒我们,如何与大道和平共处,从而在自身中获致大道所有的好处,使一切神奇的造化在你的身中发生。老子的答案就是这“清静”两个字了,人如果能够常守着清静,就可获致大道无尽的好处。不过这个清静两字的意思是有前提的,这个清含着浊,这个静含着动,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清静!人们如果保有大道那个本自清静的面貌,不要加上你的妄见去干涉与破坏,一切要依照大道本自清静的面貌,就能获致“天地悉皆归”的好处了。

 

大道是什么面貌?就是有阴有阳、有动有静、有清有浊,大道本有自然的造化次序与规则。这规则如果能够完整地护持好,天地所有一切造化之妙,将在你身中一一地发生。

 

因此这句“天地悉皆归”,就是显现出你的“造化之性”,这也就是佛家的“见性”。显现你的造化之性也就是得到大道之妙了。什么是性?“天命之谓性”,物物各具的造化规则就是该物的“性”,老天所给你的造化规则就是你的“本性”!

 

好比树有树的性,水有水的性,火有火的性,凡同类之物必有相同的造化之性,异类之物也必有不同的造化之性。那么人类既为同一类,必也有一个完全相同的造化规则存在的。属于人的造化规则就是人的“本性”,或称为“佛性”。而人的本性被贪嗔痴爱破坏之后,则又转向了另一个六道轮回的造化规则。但反过来说,众生由这个已经被知见破坏的六道造化规律,转向本来纯净自然的成佛造化规律,便叫做“见性”了。

 

“见性”是从你一身来说的,而“天地悉皆归”则是从大道的造化来说。大道的造化全部具足于你的一身之中,就是如来佛的“见性”,也是老子的“天地悉皆归”了。而孟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皆备于我”,也是同样的意思。好多人把孟子的这一句话,解为天底下的万物,不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是要生来给我吃的!不是这个意思,这话的本意是说,那个生天生地的真宰,其造化的精华都已齐备于你的身中供你使用了,故曰“天下万物皆备于我”。

 

如果我们能够照见自性的本来清静,那奇妙的造化将使你由原来的“降本流末”而开始转为“由末而返本”,这便是修炼家所谓的“返本还原”之说。为什么现在大道的造化规则不能让你由末而返本呢?因为你加上了你的分别、你的烦恼在中间捣蛋,你的妄情妄识把周身造化给破坏了。

 

了解这个道理,每个人就应当开始学习观照自性的本来清静,以便找回真正的自己。不过这个清静真是不好表达,这清里含着浊,虽浊而不离清;这静里含着动,虽动而不离静。大家都是在这个基本认识上出问题了,就是这障碍,使得道学成为一个不易了解的难题。这就是千经万典用尽各种巧妙比喻,仍然讲不破的心法所在。自有史以来,这一重的文字障不知道考倒多少英雄好汉!每个想要学道的人,都得小心呀!

 

好比《道德经》的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后又说“此两者同谓之玄”。老子用“无”与“有”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字,来表达同一个道体,又说这两字虽完全不同,但都可以用来形容大道的本体。这两字都很玄,都能通往真理。它们根本无二无别,在自身中体会到这个境界,才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不二心法”。

 

因此我们想要学得了这个超越对待之外的“不二心法”,就得先在观照自身本体的当下,学习怎么把“无与有”、“清与浊”、“动与静,在观照自性时,觉知到完全一致,融合到天衣无缝才行。试看历代多少高僧大德,悟到老了都没悟出所以然来,可见它真是不容易的课题呀!

 

总之,大道虽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但人们却因堕于浊与动之中而与清静愈来愈远,人们已经失去在浊动之中仍不离清静的真味,故老子有这一段的说法。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