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内心》连载8:「引经据典,直指人心」

标签:
佛学国学膻中丹田经典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那么这「人心」究竟在胸中的什么位置?我们如何找到它?为了解开这疑惑,佛陀特为众生演说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文中真是「直指人心」,直接指出修行时观照内心的位置,佛陀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在经文中盛赞这部经为「众经中王」!可见这学问多么重要!
顾名思义,这部经是为指引众生正确观照心地(内心、人心)而设的。然而马上又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茫茫的经海里,大家都只读金刚经、心经…究竟有多少人曾看过这部「心地观经」呢?而看过的人中,又有几人真看得出它的内涵呢?而经中佛陀要我们观照的内心位置究竟指的是身中哪里?以下这段文殊师利菩萨与佛陀对谈的经文便是唯一的答案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译:那时文殊师利菩萨请问佛陀说:「世尊啊!照我的理解,心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一定的地方,但是凡夫或行者想要开始发心修行,要从哪里开始观照他的心呢?又要作什么样的观照才方便入手呢?」)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解脱自在的心),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胸中两乳之间)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清静处)及空寂室。端身正念(静坐之意)。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长度计算单位,可指极大,也可指极小),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尘埃遮蔽)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译:佛陀回答说:想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啊!众生们想要观照解脱自在的心,应当想象一轮清净圆满的月轮,在胸膛两乳之间的位置朗朗高挂。如果想要快速让心得到定静而不再退转,可以找一个清静空旷的地方,端正身体静静坐着,闭上眼睛往内观察“胸中的那轮明月”,并做这样想象:“那圆满月轮的光芒可照到五十由旬那么远,足以遍照身中这个小宇宙;那月光丝毫没有污垢,非常清明洁净,皎洁的月光使得身体内内外外都非常得清澄明澈,非常得清凉。此刻这月轮的位置就是你内心的位置,而你心中的能量就比喻为这轮明月的光茫,常常观照着这股皎洁的能量与光芒遍照身心,没有一点尘埃遮蔽,也没有一点分别妄想,这样就能让众生的身心渐渐得到清净,究竟的解脱自在也能坚固不退。)
观照心地的经叫我们观照胸中,那是因为人心喜怒哀乐发生的位置就在我们胸中。而佛陀要我们把内心想象成一轮明月,那是因为胸中情绪的起伏本是一股能量的变化,而能量本无贪嗔分别的意义,就像皎洁的月光一般,只是一种光的变化,何来贪嗔妄想呢?因此佛陀将月比心,将心比月,最后所希望的是众生因此了悟心中能量本无意义而解脱人心的枷锁,得证清净与自在。
由这段经文的指引,我们可以知道充满烦恼罣碍的人心是有位置的,而这位置如来佛已经在经中用「于胸臆上朗朗而住」的话语直指出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中,众生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古印度瑜珈行者知道人体中主要的能量场有七个轮,胸膛正中这个能量场被佛陀定名为「心轮」,因为佛陀深知这个能量场正是负责感应人类一切正面、负面情感起伏的感应中心,也就是「内心」的所在。佛陀说「直指人心」,既然可以用手去「指」,当然是有位置的,而其所指的便是「心轮」这个地方。
这两乳正中的位置,道家称为「中丹田」,在古老的医书上名为「膻中」。五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里说:「膻中为气海」,故知此处是人身中气机最为精粹处,也是气机起伏最敏锐处,当然也正是人们感觉最灵敏处,因此才足以成为人们的情绪中心。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因性为君,心为臣,所以「臣使之官」指的就是「内心」所在的地方。此处气机一动,我们的内心立即感受到震荡与不安;而「喜乐出焉」这句话说明它正是人类所有喜怒哀乐及七情六欲,即所有正负情绪发生与感受的地方。又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这句话更直接了当地说出人们终日所追寻的「内心」就在这个位置无误了!因此想要认识内心的那个家,若不从认识此处内的微微动荡的能量起伏作为起步,势必陷入无的放矢的窘境。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