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内心》连载4:「觅心路上的第二道障碍:脑中的逻辑」

标签:
佛学国学经典哲学正向思维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二)「脑中的逻辑」与「内心的感受」分不清:
探索内心的过程就是由辨明「逻辑」和「感受」的不同开始,我们除了要听懂意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去分辨出「内心」的声音!你要分辨得出多半什么时候你会听从意念的指示,而什么时候你却听命于内心的感受,看清真正扰乱你的是脑中的逻辑思考还是内心的感受,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因为「脑中的思想逻辑」与「心中的感受」虽然常常结伴同行,但它们根本是截然不同的!
这世间存在着两种混淆式的安宁,有一种安宁是未曾去过那里的人依据一套逻辑公式制造出来的,就像人们常想:「如果我拥有这个、拥有那个,或如果我摆平了这个、摆平了那个……那时我必定会感到非常满足与祥和!」这种满足与祥和是根据一套逻辑思维计算出来的。但到达那里的富豪或成功人士们都知道,即使他们整天睡在金库上或整日生活在掌声中,也未必能拥有片刻的安宁与满足!
而另一种安宁与满足超越了逻辑与公式,它不必依靠任何想法与计算,直接充满在内心,它是用「感受」去得到的,不是想象,不是逻辑,不是计算,而是用「内心」去「感受」的。你可以很会计算,也可以不会计算,但当你的内心感受到安宁的那一刻,它已经是你的了!你可以很富有,也可以是个穷光蛋,但当你的内心感受到安宁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是你的了!假如你想拥有真正的安宁与满足,必须往你的「内心」能感受得到的方向去努力才有用!
心灵的满足不能只是用想的,譬如我想要很平静、我想要很喜悦,或我应该很平静、应该很喜悦……不能只是想,而是要能去「感觉」到!因为平静是内心里的一份「感觉」,喜悦也是一份「感觉」!我不需要用推理去分析每一种感觉,而是要在内心里真实地去「感觉」!
只有逻辑思维解决不了你的渴求,你可以在脑中想象你正快乐地喝着水,但那是空虚的,不能使你真正感觉到解渴!满足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思维!同样,平静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思维。感觉到那份平静,才叫平静;感觉到那份满足,才叫满足,而不是去想那两个字,不是墙上挂着一个标语,写着「我要平静」,或是用计算式去分析「平静应该是什么感觉加上什么感觉」,这样做上一辈子也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平静」!
感受没那么复杂,但这「感受」不能透过语言,不能透过文字,不能透过逻辑思维,它那么单纯,只是一种充满内心的「感受」!因此这件事的主轴是「感受」而不是「思维」!进入「感受」,你才能接触到「内心」的领域!
因此,不断地加强你脑袋中的逻辑能力,或使你的脑袋充满更光明的想法就能远离不安或感受到安宁与祥和吗?或是像那些偏激的顽空者试图锻炼自己的脑子,想要彻底地熄灭脑袋中所有念头的发生,这样就能远离由「内心」不断涌起的不安与躁动吗?这便是使世人对这个「内心」的工程陷入扑朔迷离的第二大陷阱!
很不幸,也很凑巧的,实际上「思维」与你所追求的「安宁」经常一起发生,因而使得你再度陷入另一个错误的指引中!若是他们不会时常一起出现,那么你便可以免除这层迷惘!然而在你感受到安宁或是陷入不安的某些时候,「脑中的想法」与「心中的感受」确实是常常在一起的!这对我们这些混淆不清的众生来说真是个大不幸!
虽然这两者有时这个先出场,有时那个先出场,但一般而言总离不开结伴而行的模式,好像连体婴似的,以致于人们常在这个关键点上混淆不清,很难分辨出「思维」与「感受」原来是不同的,无法分辨出它们谁才是「正在感受到不安的主角」!真是好狡猾的对手!
逻辑与感受常常混淆之处就在于,有时我们能因想象美好的事物而得到短暂的美好感受,因此便误以为只要想就行了,然而有时却又不行。例如在很闷热的太阳下,任你怎么想「我不热、我不热」,但你的内心会说「真是太热了!」这时你才发现原来它们是不同的,根本走在不同的轨道上!
然而它们常常结伴同行,这使得我们所要寻找的真正主角再度躲到了一个非常隐密的躲藏之处。上一次它选择躲在「外境」的背后,而这次它选择躲在「逻辑」的背后,使你一直以为是脑袋瓜里的逻辑思维或是念头出了什么问题,这招欺敌之计使你再度失去安宁与满足的主轴,使你再度被诱骗到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上,去浪费毕生的生命与精力!
在此过程中,你可能找到一位很会开导人很会讲哲理的老师,他能启发你的光明思想,告诉你面对生活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就可以得到安宁与满足,使你听得感动万分;或是你找到了一位很有深度的禅师,他告诉你如何能一念不起,如何让脑波停止,使你听得既玄又奇、法喜充满。然而短暂的感动与激情后,你发现还是没有得到期盼中的安宁与满足。因为你与它走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它们只是结伴而行,却不可能有交集。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