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蛙对话张讲师
(2014-08-10 12:02:03)
标签:
修行人生中华圣贤经典内心 |
分类: 学员心得与故事 |
编者按:
我们生活的空间比以前是大多了,但人的心量却越来越小。眼中所及、心中所想都只围绕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就犹如井底之蛙,困顿而不自觉。这辈子会不会有机会打开视野,跳出井底呢?看到这篇文章时,您其实跟作者一样,机会早就在眼前了。
一、缘起
很久以前看过一则寓言故事,是讲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跟一只生活在海边青蛙的对话,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青蛙在井里面出生,这口井就是它全部的世界,它在里面长大,过着平静的生活。有一天,一只在海边长大的青蛙,云游的时候路过井边,井底蛙很高兴来了客人,单调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于是极力挽留海边蛙多住几日。
海边蛙却不肯停留。井底蛙说:“我这井里,冬暖夏凉,时常有飞过落下的虫子,让我们两个吃饱都没问题,多安逸啊,你干嘛还要到处跑呢?”
海边蛙说:“我习惯了大海的宽阔,你的井对我来说太小了。”
井底蛙说:“大海有没有我半个井大?”海边蛙说不止。
“有一个井大吗?”井底蛙不相信的问。
“不止。”海边蛙微笑着回答。
“难道有两个井大吗”"井底蛙大声叫道。
“不止。”海边蛙依然温和。
井底蛙瞪大眼睛说不可能,它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地方。于是海边蛙邀请井底蛙一起去海边看看,井底蛙来到海边,看到海实在是大到它无法想象,井底蛙被彻底震撼和臣服,从此,它再也回不去它的井底了。
这则寓言被我稍微改动了一点,原文是井底蛙被大海的宽阔吓死掉了,之所以要修改,是觉得其实井底蛙可以有不同的命运的。以前我从来没觉得这个故事跟我有关系。或者说,自认为虽没有大志向,但也肯定不会是井底蛙。直到开始学习到圣贤的经典,在黄庭禅的领域中越来越深入,了解了张讲师的愿力后,开始反观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越来越觉得如同这井底蛙一般,很狭窄却又妄自尊大。这个发现,让我有点吃惊,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误了呢?一直以来我都走在修行的路上,做了很多行功积德的善事,也有些不错的发心呀,为什么跟圣贤所讲的境界相比,就显得格局很小呢?一时之间找不到差距究竟在哪里,于是我将困惑写下来,在一次有缘见到张讲师时,恳请讲师为我解答。
讲师一如既往耐心而温和地回答着所有的问题,让我的内心不知不觉跟着松弛开阔起来。原来在认知中偏差的部分逐渐瓦解,又开始重新整合,打开新的视野。我终于承认,在没遇到张讲师之前,我的胸怀只有井口那么大的范围,即使是自认为在修行,在行善积德,也还是为了自我的感觉、为自己谋求来世的福报等,私欲与得失挂满于胸中。
二、问答
井底蛙(以下简称“蛙”):请问张讲师,您的理想是什么?您为什么会有此理想?
张讲师(以下简称“讲师”):黄庭禅的理想,就是把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可以改变的主轴都不算,要把唯一不变的那个主轴),重新厘清公布于世人。
蛙:这件事情听起来好像挺大的,可想而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那您不畏艰难的做这样的事情,您自己从中能得到什么呢?
讲师:追寻真理的过程,会让自己性命的本质获得很大的提升跟改变,那个才是真正的收获。至于你说去发挥这个理想,自己能从身外获得个什么,这个是没有的。因为最后能够获得的,毕竟是身内事,你身外得到什么,最后都是一场空。或者说这种努力是一种经验、一种过程、一种无形的革命。这革命对天下众生有利,对自己身心性命也有利,因此所有的圣贤都致力于此。而不是因为我去宣杨这个学问,我就能够另外获得什么财富名利,这点倒是没有。
蛙:您对人性怎么看?我觉得现在的人很难专注在一件事上面,长久的去做。周围的诱惑太多,人心容易感动也容易漂移,非常的浮躁。因此我个人对于感化人心的工作觉得没信心。从您的角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讲师:就是一步一脚印啦,人们有坚固的习性阻挡着,因此古代的禅师他们一辈子也未必能够训练几个真正觉悟的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尽力在传承这样有意义的学问,而且确有人能因此受益,并且给予众生正确的指引。成功不必在我,等待它日时机成熟,势必有人能让它开花结果的。
蛙: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走这条感化人心的路呢?
讲师:因为它给人类指引了一个理想、一个希望,让人们知道世上还有真理,世上还有觉者,世上有一个可以行得通的究竟路线,跟着走的人因此得到救赎,而不走的人对他们没有损失。有志之士所要示范的,是这个学问,古圣先贤一直坚持的这个脉络、这个真理是存在的!让人们知道性理心法是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至于自己能够收获多少,那个是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奠定自己性命的本质的正确方向,这个才是自我的一个真正价值所在的地方。
蛙:我理解的是,您现在做这件事情的焦点其实不在于现在的人心、人性怎么样,而是无论人心怎样,您只是要弘扬一个众生解脱的希望,对吗?
讲师:应该是说,别的好事情都已经有人办了,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却没人办,因为连最热衷于做好事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清自身性命的真理,因此这学问常常失传,那我们就来办办这件事情,这件隐微难懂的事,因为这是众生们解脱自身性命的唯一的正确方向跟希望!
蛙:那是不是我们也要来发心,传扬这门绝学呢?
讲师:当然很好,但跟随对自身内在的性理心法已有觉悟的人,这样去做意义才大。如果你看不到对自身性理心法有觉悟的人,你自己也没有觉悟,你只是对弘扬古圣先贤的学问有兴趣,这时就毫无方向,所作的努力也就变成得没有意义了。
蛙:也就是说之前会对人性觉得没信心,是因为自己在做事的时候只是凭一时的激情,一时的冲动去做,而不是内在觉悟之后升起的正知正见,因此慢慢就没了力量。是这样的吗?
讲师:这东西好就好在根本上,那么对根本有所掌握的人,得失已经无挂于胸了嘛。好东西总是希望让朋友,让大家知道。最大的快乐就是去让人家了解这个真知、这个自身中的真理,因此说穿了,宣扬这学问就是在做一件会让自己及别人快乐的事情啦。很多人做一个事情没信心,做一半停了,是因为他本来很快乐地做,做到后来发现不快乐了。那也就表示他对内在的那份快乐是无法掌握的。他掌握不住,正是因为他没悟透那个根本。常人放弃一个东西,其实并非外在的事情多么的困难,说穿了其实是情绪把他打败了而已。为什么孔孟在那么困苦的境遇下可以一直往前?因为他们有了性理心法的法宝,不会被自身的情绪给打败的。常常放弃的人,正是少了这个根本……
三、省思
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一听就知道是位隐居的高人在讽刺他,马上下车,想跟他谈谈,想邀请这些饱学之士出来共同救世,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也不因时局动荡就放弃努力。学问不是为了装点自己名声的…那人却赶快避开,连谈话的机会都不给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