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妙开悟【禅宗公案】
(2014-03-13 15:46:15)
标签:
顿悟见性得道心轮内观 |
分类: 公案故事集 |
导读:
公案:
(点评)
佛家说:明心见性。由此可见得,要见到性,首先要明心,要明心,首先要知道心的位置。以上问答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原妙禅师所观照到的“本心本性”究竟存在什么地方?
而当原妙禅师回答“清明”时,又是认定何处是清明的呢?此刻他所观察到的那个清明的位置,究竟是否代表心性所在的位置呢?为何钦禅师前两问原妙禅师能回答出来,而到第三次问到浑浑噩噩的当下时,却无言以对呢?这是需要考虑的。因为《中庸》中说,本心本性是“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
当原妙禅师在睡到“无梦无想,无见也无闻” 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就不知道本心本性在哪里了,由此可以推断,原妙禅师未曾见性,未曾真正照见“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那个本质。
让我们来看看,之后原妙禅师是否能找到这个关键的位置,从而真正见性而得道呢?(感受清静、浑噩、甚至动荡的地方,原妙还没有确实的把握。)
(原文)
钦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师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者(这)一着子明白。
如此参修,经过五年时间,仍未悟。因同宿道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
自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译文)
祖钦禅师见他未悟,就嘱咐于他:“从今往后,你也不要到处去参学佛法了,也不要穷尽古今的公案去找什么心性了,你只要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每次睡一觉醒来,就马上抖擞起精神,去找找看,我刚刚在睡这一觉的时候,我的本心本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于是原妙禅师在临安龙须这个地方住下来,自己发誓说:“我要穷尽一生好好参悟,哪怕别人笑我痴呆,我也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参悟个明白。”
如此参悟了五年,依然无法开悟。有一天,同宿舍的道友不小时将枕头推掉到地上,“咚”的一声响亮。原妙在没准备的时候,被吓了一大跳,这当下他觉察到心中气机猛然一涌,他突然间大彻大悟。(原来本心本性就隐藏在涌动的那个东西里面。)
此时原妙自言自语的说道:“曾经不辞劳苦要去见泗州参谒观音大圣(形容四处奔波往外寻找),现在全然明白,我在外面找了又找的,转了一大圈再回到故乡,才发现自我有生以来,本心本性就只是存在自己的身中,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它的面貌与行踪。
(点评)
这个公案里面,其关键点,就在原妙禅师是在被吓一跳之后才开悟的!因此我们应当来分析,为什么吓一跳的时候能够照见自已的本来面貌呢?各位想想,在被吓一跳之后,和吓一跳之前,身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当然,被惊吓前全身的气血是平静的,而在被惊吓到的那一刹那,头脑可以说一遍空白,但胸中气血却出现非常激烈的涌动,此时你会看到被吓到的人,都会用他的手去拍那最令他感到不安的地方——胸口,因为那儿的气血最为涌动,也最令人不安。全世界的人不论男女老弱,受到惊吓时都会拍打自己的胸口,这并不是偶然,而是老天造人的机密,老天所造的这个气场,正是人们感受情绪动荡或安详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内心及情绪的发源地,其位置就在胸口两乳的正中。黄帝内经叫它膻中穴,佛家叫它心轮,而中国古修行人叫它“黄庭”。
被吓一跳的原妙禅师所开悟的,正是照见黄庭一窍内的气机动荡,除此无它。原来这里才是我的内心,原来所谓内心的动荡,只是黄庭内一股能量、一股气在动荡所编织出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