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中华禅探源(五)

标签:
国学老子孔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中华禅道统第三段主干:老子、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众所周知,孔子问礼于老子,「礼」即是「理」,亦是圣贤心法的统绪,也就是说孔子的道统是由老子传承而来的。而这道与尧舜禹汤相同吗?从中庸第三十章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便可以明确的知道,孔子承袭自老子的内涵,就是承袭自尧舜文武的内涵,亦即老子、孔子都是中华禅道统的传人。只不过在纷乱的战国里,孔子改用浅显易懂的「仁」这个字,来作为宣化的阶梯,其实仁做到究竟处,也就是「允执厥中」这个语言所不到的心法了。子贡曾感叹的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正足以说明孔子的仁道,就是道统中不可言说的性理心法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之前道统与政统是混而为一的,到孔子之时道统与政统两分。孔子正是这么一个关键地位的人,他不但是之前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积累的集大成者,还是其后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演进的开创者。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道统人物是中国历史文化之创体典范和祖根,而孔子更是被视为集群圣之大成,道全德备,为万世之宗师,因而与老子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象征和标志。
在孟子这本书的最后一段,也留下一段对道统的记载。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舜之贤臣),则见而知之(见圣人即得佐之者),若汤,则闻而知之(能在乱世中开创新局者)。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汤之右相)、莱朱(汤之左相),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文王之将)、散宜生(文王之相)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在这段文章里,孟子例举每五百年间,都有不少圣贤出世,脉脉相承作为众生之师表,并陈述了尧舜禹汤文武乃至于孔子的道统传承。再点出孟子距离孔子百来年,此刻正足以出圣人,而孟子所在的邹地,距离孔子的鲁国又那么近,众生们足以感受到孟子的道实来自孔子的传承。如果连这么明白的端倪众生们都看不出来,那也实在莫可奈何了,那也就当作没有了,当作算了吧!
这最后两句「无有呼尔」的感叹,反过来也就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语气,虽不敢直言自己是继承道统的传人,以免干犯小人的利口,但也很含蓄的表达了他继承孔子道统的勇气了。孟子的两句感叹,联结着他对中华禅道统在乱世中即将失传的担忧,也联结着“天之历数”的使命感,这与孔子的“文不在兹乎”同样充满着无限的担忧与承担的气概。
就连唐朝的韩愈在《韩昌黎全集》里也有道统之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这段文章里把过去名字未曾出现在道统里的周公给呈现出来,也交待了孔子至孟子之间的传人,其实还有曾子、子思两位。并且也让后世的人知道,中华禅道统至孟子以后,暂时蒙尘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
(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