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说话的艺术(2)

(2023-12-29 10:31:32)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原文地址:说话的艺术(2)作者:梦笔山人
[转载]说话的艺术(2)

        随意泄露隐私,必将友情杀死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私。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众人面前“曝光”。所以,有心眼的人即便与对方的关系再好,也绝不会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更不会将其当作笑料来调侃。因为这样一来,无疑是让人家当众出丑,“受害者”必然会感到尴尬和愤怒。
        某饭店老板和妻子结婚两个月,就生下一个小孩,邻居们赶来祝贺。老板的一个要好的朋友乔尼也来了。他拿来了自己的礼物——纸和铅笔,老板谢过了他,并且问:
        “尊敬的乔尼先生,给这么小的孩子赠送纸和笔,不太早了吗?”
        “不,”乔尼说,“您的小孩儿太性急。本该九个月后才出生,可他偏偏两个月就出世了。再过五个月,他肯定会去上学,所以我才给准备了纸和笔。”
        乔尼的话刚说完,全场哄然大笑,令饭店老板夫妻无地自容。
        从这以后,这位饭店老板总是躲着乔尼。
        调侃他人的隐私是不对的,上例中乔尼明显道出了饭店老板妻子未婚先孕的隐私,这样令大家都处于尴尬的局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就会感到难堪和愤怒。因此,在与人交往谈话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以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愿为外人所知,如果知道了,应尽量假装不知,给别人留下足够的余地。不经思考地传播、谈论更不足取。
        大李和大徐两人不但是儿时的朋友,还是大学的校友,生意场上的伙伴。两人非常要好,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相互开玩笑时也无所顾忌。大徐原在某厂任财务科长,因经济问题被判刑三年,老婆跟他离了婚。出狱后痛改前非,终于事业有成,和大李一起,分别成为某集团公司属下两个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总公司的例会上,轮到大徐发言,大徐谦逊道:“我想的意见大家都说过了,就不用再重复了。”大李对大徐的婆婆妈妈感到不满,开玩笑说:“你谦虚什么呢,还怕别人得了你的真传吗?好,你不愿说,我来替你说,你的成功之处在于掌握了‘三证’,一是大学毕业证,一是离婚证,一是劳改释放证。”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大徐的脸一下变成了猪肝色。从此,大徐与大李划地断交,形同陌路。
        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因此,出言一定要谨慎,对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要做到心里有数。
        一个毫无城府、随意调侃他人隐私的人,不仅会因为他的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还极有可能因此惹祸上身。
        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应该谨慎一些,说话应该小心一些,对于他人的隐私应该不闻不问,更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在日常交往中热衷于打探他人隐私的人,总是令人讨厌的。这一点在西方显得尤为突出。个人隐私所包括的面很广,如个人收入情况、女士年龄、夫妻情感、他人家庭生活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在西方人的交往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了,有的人常常一见面便问人家“芳龄几何”,弄得女士们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只好在以后的应酬中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所以在社交中能够避免探问对方隐私的嫌疑,这本身便是应酬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触及他人的隐私。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迫于形势,不得不提及他人的隐私,这时,你应该采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对方你已经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一般来说,知趣的、会权衡的人是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

        你以为是精明,其实是冥顽不灵
        这世界上聪明之人比比皆是,一件触犯忌讳的事,很多人或许都已经看破,但大家就是憋着不说,专等着那些急于显摆自己智商的人去揭破,然后笑着看着他们成为炮灰——不费吹灰之力就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我们做人都要留点心眼,你固然聪明,但也不要太过彰显,这样做除了能满足你那无谓的虚荣心,还能代表什么呢?相反,它反而会使你成为那根“出头的椽子”、那只“被枪打落的出头鸟”。退一步说,即便是在不掺杂任何竞争因素的朋友交往中,倘若你太不知分寸,凡事都要点个明明白白,也一定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你在彰显聪明的同时,已然无形中贬低了朋友的智商,谁又会对此无动于衷呢?
        某女士新近购置一所住房,装修时托付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卧室装饰了一些窗帘。然而,等到账单送来时,她不禁瞠目结舌——太贵了,但既然已经买了,就是心疼也没有办法。
        几天以后,她的一位朋友前来造访,她们来到卧室,朋友很快就被那副窗帘吸引了,“哦,它真的很漂亮不是吗?你花了多少钱?”但当她说出价钱时,朋友的脸上不禁呈现出怒色,“什么?你被骗了!他们太过分了!”
        诚然,她说的是实话,但又有谁喜欢别人轻视自己的判断力呢?于是,房主开始为自己辩护,她告诉朋友,一分钱一分货,斤斤计较的人永远不可能买到既有品位而质量又好的东西。接着,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执,最终不欢而散。
        又过了几天,另一位朋友也来参观新居,与上位朋友不同,她一直对那些窗帘赞赏有加,并有些失落地表示,希望自己也能买得起这种精美的窗帘。听到这番话,房子的主人坦言,其实自己也不想买这么贵的窗帘,确实有些负担不起,现在有些后悔自己所托非人了。
        人在犯错时,也许会对自己承认,但如果被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则往往很难接受,甚至会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展开反击。试想,如若有人硬将鱼刺塞进你的咽喉,你会作何反应?话,有时不必说得太明白,即使事实摆在那里,也不该由你去揭破,让自己含糊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你的智商。事实上,如果换一种方式去渗透,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天早上,李雪来到了总经理办公室。
        “总经理,昨天交给您的文件,您签好了吗?”
        总经理眯着眼睛想了想,随后又翻箱倒柜地找了一遍,最后很无奈地摊开双手说:
        “不好意思,我从没见过你交上来的文件。”
        倘若是在两年前,倘若刚刚毕业那会儿,她一定会据理力争:“总经理,我明明将文件交给了您,而且亲眼看着您的秘书将它摆在了办公桌上,是不是您将它当作废纸丢掉了?”
        但是现在,在吃过几次亏以后,她变得聪明了,现在的她绝不会这样做。只听她平静地说道:“那有可能是我记错了,我再回去找一下吧。”
        李雪回去以后,并没有去找什么文件,而是直接将文件原稿从电脑中调出,重新打印了一份。当她再次将文件放到总经理面前时,对方只是象征性地扫了一眼,便爽快地签了字。
        其实,总经理心里非常清楚文件的去向……
        有些时候,谁是谁非并不重要。人在矮檐下,争辩又有何用呢?反而有可能会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装装糊涂,找个台阶给对方下,也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尤其对于职场中人而言,上司就是主宰你前途的那个人,与他们相处,我们没有必要太过较真。正所谓“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在一些小事上你留给他足够的面子,他自然会心知肚明,那么在将来的某些“大事”上,他也一定会给予你相应的关照。
        其实,这世间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更无绝对的公平,有时候要想把朋友关系处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就必须要适当地让自己糊涂一下,“委屈”一下。

        措辞不匹配,好心也成驴肝肺
        面对需要安慰的人,我们首先要认同他的痛苦,但请不要试图一蹴而就地驱散他们的痛苦,我们或许没有这个能力。其实我们所能提供的,就是让他们尽快越过“痛苦深渊”的桥梁。
        当亲朋好友,甚至是不甚熟悉之人伤心难过之时,很多人的心里也会跟着隐隐作痛,毕竟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同情是人之常情。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使对方尽快地脱离“苦海”。
        虽说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为没有掌握安慰人的套路,有时也确实会适得其反。是故,一些人为避免说错话,令对方痛上加痛,干脆三缄其口,以沉默来应对,因而错失了表达安慰和关心的机会,丢掉了拉近彼此关系的契机,于是“沉默”成了“冷漠”,这显然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些人,确实是去“安慰”了,但由于没有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给人的感觉或是言不由衷,或是幸灾乐祸,或是不着边际……总之,让人听着并不是那样舒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根由,还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安慰人,没有掌握安慰人的原则。譬如下面这个人:
        老张最近遇到了烦心事——自己的儿子刚刚走过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高考,在老张看来,这是孩子能否出人头地、能否高人一等、能否平安幸福的关键,甚至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可是,十几年寒窗苦读,无数日夜熬灯奋战,考出来的成绩却与心目中理想的重点学府分数线相差甚远。这差点把老张所剩不多的黑发都愁白了。
        同事小赵是个普通本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刚刚进入公司不久,开朗活泼,为人热情,主动性强。眼见老张如此愁眉不展,便忍不住上前安慰:“我说张叔,其实你真的没有必要那么难过,考不上重点大学并不等于世界末日啊!文凭不过是块敲门砖嘛,重要的还是能力,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你看看我,也是普本毕业,现在混得也不算很差吧?”
        老张看了看小赵,不置一词。
        同事老王年近五十,阅历丰富,能说会道,见状忙来打圆场:“老张啊,你现在心里的感受我能体会,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要说,你们一家子全力以赴,创造能创造的所有条件支持孩子,孩子又花了那么多心血备考,没考上重点,确实是有些可惜。但你也别太难过,毕竟难过解决不了问题,咱应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咱先别急,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老张听后,无神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些,拉着老王攀谈起来。
        换作是你,相信你也会喜欢老王的安慰。这一老一少两位同事的安慰之词正好代表了两种方式。前者属于消极对比的安慰,而后者则属于积极性的安慰。相较于小赵的安慰而言,老王的话语中更蕴含着一些希望,能够让人在迷茫中看到曙光。相信,纵然老张的儿子最后没能进入重点大学,他的心中还是会非常感谢老王的。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未必就能产生好的结果,要使安慰的目的达成,避免产生副作用,我们就必须掌握安慰的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安慰需要掌握的策略和尺度。
        (一)做个倾听者
        当然,要你做倾听者,并不是要你自始至终都保持缄默。要想达到安慰的目的,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认真地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其话里话外究竟在表达着什么样的含义。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顾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对方的话语深意,这俨然是不可取的。
        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它还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察”,用心去“悟”,但并不需要我们死死去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这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给予对方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就可以胜过在语言上给对方的安慰。
        (二)不要做“教育者”
        在安慰别人时,别以“教育者”自居,不要总说“你应该觉得……”或者“你不应该觉得……”之类的话语。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他很清楚自己心里的感受,不需要你来把控。我们去安慰人家,并不是去教育人家,不是去帮人家做判断。安慰,首先要尊重对方心里的感受,要认同他,我们不能以“应该”或“不应该”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三)与对方感同身受
        面对面地去安慰一个人,其效果究竟如何,是与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存在很大联系的。倘若我们“心口不一”,一面说着安慰人的话,一面想着自己的美事,那么安慰是可能展现出诚意来的。相反,倘若我们能够对对方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我们便可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并找到最合适的语言。甚至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而隐隐作痛,这种感同身受的表现与安慰,对于被安慰者而言,其实就是最好的语言。
        (四)别拿自己当“救世主”
        不要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不要无限夸大你的同情和怜悯,这会伤及对方的自尊,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只是陪同或帮助对方度过痛苦的时期,并不一定非要将他们从痛苦中迅速拔离出来。客观地说,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了这份痛苦或许他们才能更深刻地吸取教训。
        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认同他们的痛苦,然后帮助他们去发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让对方了解你的心意就够了!
        处于这个“三高社会(压力高、血脂高、学历要求高)”中,需要安慰的人有很多,如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用事、网友……同样,在我们自己面对困惑之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安慰,可以说,安慰已经成了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
        (摘自《说话的艺术系列丛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