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图
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即公元196—220年。在这前后的文学统称为建安文学。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在感伤离乱中,悲悯百姓,激发及时建功立业的豪情,显得“志沉笔长”、“慷慨多气”。建安文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表现出对其的追幕之情。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了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类。“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
南朝的吴声西曲,在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即已传入北朝,成为北朝上层阶级常常欣赏的娱乐品。北朝的乐曲,也自东晋时代开始陆续传入南朝。横吹曲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就是长时期从北入南的乐歌被梁代乐府官署所采用演唱的部分。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自魏晋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到了西晋后期,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诗歌创作。尤其是东晋时代,更因佛教的盛行,玄学与佛教逐步结合,许多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由于他们的诗大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及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所以作品绝大多数失传。
山水诗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由谢灵运开创,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山水诗的出现,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田园诗
田园诗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融诗歌画于一体,优美清丽,情趣盎然,描绘出乡间生活和田园山水景色,表现了远离尘世、倾情自然地出世心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田园诗具有独特的地位,体现了传统的文人精神。从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到盛唐时代的王维、孟浩然,一直到南宋的范成大,田园诗形成了一个“美的历程”。它以其颇有“意味”的内容和形式引起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骚客的赞叹和共鸣。
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创作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边塞诗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一时蔚为风气。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体现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他们的诗作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认为陈师道等25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他们大部分的籍贯为江西,故称其为“江西诗派”。
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以故为新”。作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朝永乐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其倡导人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他们要求创作必须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在表达一己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的思想。这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更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
宋诗派
宋诗派是中国近代诗流派之一。清代,由于改良运动对封建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冲击力的不足,随着新派诗、新体文的出现和发展,各种拟古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诗派、文派也争立门户,愈来愈多。势力最大的是宋诗派,即所谓的“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有陈三立、陈衍等。其中成就较高的是陈三立。但是同光体诗人更多是注重艺术趣味,或者生涩奥衍,或者清苍幽峭,大量诗作缺乏时代的内容与气息。
花间派
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其中词人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浓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但花间词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婉约派
婉约派是中国宋词流派之一。明人张綖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代表作家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他们的词作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且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婉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
豪放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苏轼、辛弃疾可以说是豪放派的代表。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之后,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张孝祥、陈亮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了词林后学。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先秦两汉通行散文体文言文,唐人把散文称为古文。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骈文。这种文体讲究声韵、辞藻、对偶、典故,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形式僵化,内容空洞,不能自由表达思想、反映现实。古文运动名义上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实际上是在继承古代优秀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一种适于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新文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中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
桐城派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均为安徽省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为文学史所罕见。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章回小说到明代中叶,小说的回目正式创立,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讲史小说
讲史小说是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一种,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代。它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和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
宋元时期讲史小说一般称“平话”,如《三国志平话》。这类小说作品在产生之初情节结构比较松散,缺乏完整性,到明代逐渐定型,出现了成就较高的作品。明代讲史小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历史演义,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二是英雄传奇,以《水浒传》为代表。
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又称神怪小说。这一说法最早是鲁迅提出的,该类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为兴盛,优秀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至今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