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词里,在最美的文字中,寻觅冬天,与舒心情: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便是写在冬天的一首诗。
这首诗短小精悍,它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独属于冬天的美好,读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后两句尤其
经典。
《冬日》宋 . 吴锡畴
日薄霜清水见沙,水边偶到野人
家。
满阶风叶浑慵扫,为爱深红似落
花。
作者与背景:吴锡畴,字元范,后更字元伦,号兰皋子,我国宋朝诗人。
因为不想被功名束缚,因为不想在时局里同流合污,吴锡畴选择于山野间隐居。不过这只是吴锡畴选择
归隐的原因之一,让他归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南宋日渐衰败的国势。
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诗乃是吴锡畴隐居期间所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也体
现出冬日田园风景的优美之处。
![[转载]一首冬日小诗,写得美妙十足,后两句尤其经典 [转载]一首冬日小诗,写得美妙十足,后两句尤其经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深度解析:诗的首句以景语开篇,在临摹画面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日薄霜清
水见沙;阳光很薄,清霜处处,水边可以看到裸露出来的沙子。
写作格律诗有"点题"说。而所谓的"点题"又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直接点题、一种是含蓄切题。
吴锡畴的这首诗就采用了含蓄切题的方式。诗的首句虽然没有直言“冬”字,但是却通过对具体景象
的临摹,把冬日的气息与特点体现出来。
“日薄”“霜清”“水见沙”,对三个物象的不同描写,看似只是从视觉角度的出发,可实际上已然
借视觉充分触发了读者的感觉,把一味“清寒”与“静谧”传递到我们内心深处。
作者的脚步在移动,诗中的风景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水边偶到野人家;在水边向前行走,偶然遇到了
居住于野外的人家。
这一句从写法到语言都比较平淡,它只是通过叙述的方式把作者的行踩记录下来,作者所见道了出来。
不过,如果能抓住重点,寻常之语就会将不寻常的韵味予以充分的体现,其实此诗就是如此。
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定然也看到了其他物象与情景,然而只有“野人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足以
说明“野人家”对后文所起的铺垫作用。
就本句而言,“野人家”的出现,既为诗的画面添了新的重点,又为诗增添了恬淡安然的生活气息。
![[转载]一首冬日小诗,写得美妙十足,后两句尤其经典 [转载]一首冬日小诗,写得美妙十足,后两句尤其经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作者到了“野人家”又看到了什么呢?诗的后两句:满阶风叶浑慵扫,为爱深红似落花;落叶铺满
了台阶,或许是因为主人太爱这些鲜红如花般的落叶,所以不曾将他们扫去。
诗人叶绍翁在他的《游园不值》中曾有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句中一个“怜”字
精准又充分地道出了主人爱惜苍苔的心理与形象,读来别有几番韵味。
吴锡畴此诗后两句可渭与叶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慵扫”二字,把主人怜惜落叶的可爱形象
清晰地临摹出来。
与叶诗不同的是,吴诗中的“慵”字还包含几分洒脱与随性之味,流露着主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珍惜
时光又坦然处之的旷达心态。
那么从画面感来讲,后两句的描写亦可谓点晴之笔。作者将醒目的色彩晕染进来,把冬日的画面由前
面的冷色调整为暖色调,在点亮读者眼眸的同时,也点亮了读者的心情,带给人十足的遐想与享受。
这样的诗句,称其为经典中的经典,一点都不为过。 ![[转载]一首冬日小诗,写得美妙十足,后两句尤其经典 [转载]一首冬日小诗,写得美妙十足,后两句尤其经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带霜落叶铺阶满,恍觉春裁二月花;一首读完,味笛唇齿。
让我们一起在光阴的更替中,追寻诗与远方!
文图摘抄 一号诗巷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