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趣的汉字故事(1)

(2023-10-30 09:41:10)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有趣的汉字故事(1)
        
        伏羲造字
        关于伏羲造字的故事,我们最常见到的是这样的: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记事的。多一只羊,打一个小结;多一头牛,打一个大结。结满十个小结就打一个圈,十个圈就是一百。人们把绳子挂在墙上,一家的账目就清清楚楚了。可是时间一长,绳子被老鼠咬断了,家家的账目全乱了。为了弄清账目,人们之间互相争斗起来,你打我,我打你,天下大乱。
        有个大神叫伏羲,看到人们这样争斗,心里很着急,他躺在天台山顶想办法。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阳,有月亮,太阳只有一个,就画了一个小圈表示一。加上月亮是两个,画两个小圈就是二。三个小圈是三,四个小圈是四。可是画圈太麻烦了,就改画点,后来又改画线。这样,一、二、三……数字就造出来了。可是数字大了,就要画很多划,比如,十就要画十划,多麻烦呀。伏羲又开动了脑筋,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个手指,四指并拢是一条线,拇指横生在另一边,就成了一个“丫”,伏羲就用它来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来了,这就简单多了。
        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数字还不行,还得有其他的字。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万物的形状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鱼、牛、人等几百个字。伏羲心里可快乐了。正在伏羲得意的时候,有个小孩来找他,小孩说:“伏羲王,你造的字恰当不恰当?”“你说恰当不恰当?”“我说有许多字都不够恰当。”“哪些字呢?”“比如‘牛’字只有一个角,‘鱼’却有四只脚,‘羊’字有六只脚。”伏羲没有想到,这个小孩比自己还要聪明,连忙问:“你是谁?”小孩回答说:“我叫仓颉。”“啊,仓颉,那你就把我造错的字改过来吧。”“伏羲王,你已经造的那些字,人们都用习惯了,就不必再改了。以后你就不必再造字了,还是由我们人类自己来造吧。”仓颉说。伏羲没办法,只好同意让人自己去造字。人自己造的字,一个一个都很恰当。据说在所有的字中,仓颉造的最多,所以后来人们只说是仓颉造字了。
        
        十根竹子一片叶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他十两金子!”多狂啊。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
        
        “面前人”妙对寇宰相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是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儿。这几个大官听了,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对不上来。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眼中人是面前人。寇准说的是日影,杨大年就对了个人影。我往你眼前一站,你眼珠里准能照出我的人影,这就叫“眼中人是面前人”。读者朋友要是不信,你就盯住别人的眼珠儿试试看!(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下,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杨大年答对骂奸臣
        杨大年成了翰林,在朝廷里当工部侍郎。杨大年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都过了胸脯,真叫漂亮。一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内翰拜时须扫地;内翰,就是翰林。意思是说,你这个大胡子翰林,向皇上磕头下拜的时候,长胡子就跟笤帚似的直扫地。这个丁谓是个什么人呐?这可是个大人物!丁谓和奸臣王钦若几个排挤抗辽宰相寇准,末了他当上了宰相、晋国公。丁谓和王钦若,还有三个坏家伙被人们叫做“朝廷五鬼”。杨大年对这个“五鬼”里头的“大鬼”,早就恨透了,他看了丁谓一眼,冷冷地对了这么一句:相公坐处幕漫天!“相公”,指宰相丁谓;“幕”是大帐子。杨大年在说,你这个宰相净排挤好人,独霸朝廷,真能一手遮天!丁谓一听杨大年拐着弯儿骂自己,挺有气。可又一想,这是自己招出来的,也没法发火,只好干笑了几声。(据宋欧阳修《归田录》)
        
        结绳说
        神农氏是七八千年前的传说人物,相传他教会人们种田、治病,还让人们用结绳记事法来治理社会。文字起源于结绳,这种说法早已有之。《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央。”《庄子胜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据此,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结绳记事,神农氏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神农时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不过,把结绳与汉字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说法比较晚,晚近学者朱宗莱在《文字学形义篇》中说:“文字之作,肇始于结绳”。这才明确地把结绳作为汉字的起源。
        
        河图洛书说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鱼龙献“图”,洛水灵龟献“书”,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人的书画同源观念。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明确指出:“文字起源于绘画,到统一的国家出现后,和语言结合,就产生了可诵读的真正文字。文字的产生,由于自然的趋势,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创造的。
        
        两只巨手握在一起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立早章”之说质疑
        “章”和“张”在汉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当有人问你姓什么时,答姓“张”为“弓长张”,当然无可非议,而要将“章”说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结构。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的开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称它为“立早章”只是从它的形体结构来说的。
        由于“章”表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过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规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律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
        
        水从门前流过
        《说文解字·门部》:“阔,疏也。从门,活(guo念二声)声。”“疏”就是“疏远”的意思,或引申为“宽广”、“宽大”的意思。汉字的声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会意为宽大的门。
        “活”有活动、灵活的意思。因而将“阔”的意思会意为:水从门前流过。“活”的引伸义为“灵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将“阔”会意为:人只有在门内(屋子里)才可以活动。
        据《世说新语》载:东汉末年,杨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时逢相国府修造门楼,当门梁修建竣工后,曹操亲自来查看,看后,他一言不发,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笔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后,便拂袖而去。此时,在场的人摸头不知脑,不了解曹操此举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们请来杨修。杨修看后解释说:“曹相国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吗?他嫌门太宽了,因此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就是‘阔’。”众人一听,方才明白曹相国是借门做的一个字谜。后来,这个门楼重新改建后又请曹操来看,这次曹操果然满意了。
        
        “妻”是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 “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