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趣的汉字故事(3)

(2023-10-30 09:40:33)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有趣的汉字故事(3)

        孺子可教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矫枉过正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总结了夏、商两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把王族和功臣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到全国各地,成为诸侯,进行分区管理,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当时共封了800个诸侯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后代们并不他们祖先那么忠于王、一心扶助周王室了。他们之间因为利益关系,起冲突,你争我夺,互相攻打,长期进行争霸战争,周王朝则日趋衰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他废除诸侯分封制,将天下分为36郡,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是,由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化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但是,后来诸侯们又纷纷叛乱。
        汉景帝在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南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制,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枉过正。
        
        家徒四壁
        西汉时期辞赋家、文学家司马相如博学多才,以文才闻名天下,善于击剑抚琴,为人风流潇洒,许多人都愿意同他交往。
        汉景帝和梁孝王在世时,司马相如曾做过小官,后来他回到家乡成都,过起清闲的生活。家乡的朋友们见司马相如回来了,都前来拜访,司马相如有也外出访友。他有位朋友叫王吉,是临邛县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吉,住在临邛县的一个小客店里。王吉听说司马相如来了,亲自到小客店去看望他。两位好友高谈阔论,他们的交往被城里的一些大财主得知了。有一位大财主名叫卓王孙,见王吉如此敬重司马相如,也想结识他,就备下宴席,请王吉和司马相如来做客。可是司马相如不愿意见他,推托有病不肯前来。这可把卓王孙急坏了。
        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丈夫去世后她回到娘家居住,卓文君自幼喜爱诗赋音乐,早已听说过司马相如的大名。卓王孙请了几百名客人,央求王吉亲自去请司马相如,这才把他请来。酒宴热闹非凡,司马相如演奏了几支乐曲,博得满座宾客赞赏。卓文君在窗外听到司马相如悦耳动听的琴声,又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司马相如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高兴。两人私下来往,暗订终身。
        卓王孙发觉后,嫌弃司马相如贫穷,不同意他俩的婚事。卓文君毅然投入司马相如的怀抱。两人趁着黑夜偷偷离开临邛,回到成都,来到司马相如家中。卓文君一看,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可她仍然爱着司马相如。卓王孙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不肯接济他们一文钱。卓文君对此毫无怨言,愿意同司马相如过艰苦的生活。他们返回临邛,开家小酒店,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着短裤当伙计,点儿也不以为苦。卓王孙怕丢面子,给了卓文君一些钱,他们才又回到成都。后来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文章,大为赞赏,把司马相如召进京城,封他为郎。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给行军带来了严重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过了好一会,派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果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猛地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这个地方我熟悉,翻过前边的山坡,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到了那里,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将杨梅享用个够。”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了水,精神焕发的继续行军。
        
        忍辱负重
        221年,蜀主刘备为了从孙权手里夺回荆州,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亲率部队攻打东吴。蜀军深入吴境达五六百里,一直打到夷陵,连营数百里,声势浩大。
        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前往迎战。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而归他指挥的诸将,有的是跟随孙氏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他们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都督很不服气,甚至不肯服从陆逊的命令。对此,陆逊十分着急。
        一次,陆逊召集众将,手握宝剑高声叫道:“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有些怕他。如今他率大军攻进吴地,是我们的强敌,决不可以轻视他。希望众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之敌。我虽是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你们必须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微薄的能力,能够忍辱负重。今后,希望你们各负其责,不容推辞,军令如山,违者必按军法从事。”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有不服,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
        陆逊指挥军队坚守七八月之久,一直不与刘备决战。后来,蜀军疲惫,骄傲轻敌,陆逊乘机利用顺风进行火攻,大破蜀军,取得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刘备败退白帝城,不久病死。从此,东吴诸将十分佩服陆逊的才能。
        
        “兰”——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见有“兰”字。《说文解字·草部》:“兰,香草也。从草,阑声。”形声字。“兰”的本义就是兰草。如《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为气味,“兰”显然是指香兰。其意思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共同语言,如兰花一样清香。“兰”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间的一种雅称,亦曰美称。
        如“兰房”,指文人雅士们的住房;“兰友”、“兰交”,是指文人雅士结交的朋友;“兰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话语或书信等。再如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其意思是说:在京城(汴京)的郊外搭起帐篷备办酒宴为人送行时情绪很不好,正在恋恋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催促快出发。“兰舟”有人讲乘兰木所造之舟,未必妥当。“兰舟”就是“舟”。这“兰”字已经虚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还有所谓“兰梦”或称“兰兆”,更是富有传奇色彩。据《左传》记载,盼子心切的郑文公姬妾成群,可就是没人给他生个儿子。有一个叫燕姑的小妾,一天梦见天使给她送来了一束兰花,不久她怀孕了,生的还是一个男孩。文公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兰,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穆公。可见“兰梦”就是美梦,又称“兰兆”,就是怀孕生儿子的吉兆。
        “兰”的姿态优美,芳香馥郁。古人誉之为“香祖”“天下第一香”或“王者之香”“兰”称为王者之香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孔子家语》中载,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返回鲁国,看见幽谷之中“兰香独茂”,便感慨道:“兰当为王者。”故后人称“兰”为“王者香”。
        我国对兰花的栽种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退居于会稽山上,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山上种植了许多兰草,以迷惑敌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栽兰草的最早记载。
        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花鸟,尤其擅长画兰。可就是这样一位画兰花的大师,在南宋沦亡后,隐居苏州之时,他笔下的兰花一反常态:花叶零落散乱,无土无根。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看他画的兰花后,建议道:“这兰花无土无根怎么活呀?还是把根画上去吧!”哪知,郑思肖听了朋友的劝告后竟悲愤满腔,扔下画笔,长叹道:“土地都被外人夺去了,叫我的兰花长在何处啊!”原来,他画“无根兰”,是藉以抒发爱国情怀与亡国之痛。
        兰花人们又将它称之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还有它那“无人亦自芳”、“坚贞还自抱”的气质品格,更为世人所称道。所以有人把兰花放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说:“岁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正因为如此,兰花才博得人们的广泛厚爱。
        
        乡村开会
        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棺材匠
        爷爷在病危之际,将年少无知的孙子叫到床前,用尽最后一口气嘱咐道:“孩子啊,这个世道……做官才好啊!”小孙子是个听话的孩子,他将爷爷临终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许多年以后,他终于成了村里最好的棺材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