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被现代人误解的古代经典话语(2)

(2023-08-01 09:18:31)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被现代人误解的古代经典话语(2)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常言道:“舍不得孩套不着狼”,常用来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必须先付出很大的代价。
        其实,古人的原意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民间俗语的来历是:从前,有一个小山村经常有狼出没,它们下山祸害村民的家禽家畜。为了消除狼患,村民们便自发组织起来,翻山越岭寻找狼的踪迹,不知道跑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鞋,最后终于将狼群捕杀干净。“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就由此流传下来。
        由于古语中把鞋读作“孩”,现今四川、湖南、湖北等部分地区的方言中仍把鞋读“孩”,以致有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误传。这很不合常理,再笨的人也不可能用舍弃孩子的代价去打一只狼。如果用自己的孩子去套狼,那绝对不是亲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中的三并不是指固定的“三”这个数字,而是“许多”的意思。这句诗的本意应该是:不孝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是最不孝的。其实在古代就有人说道:“夫孝,德之本也”,意思就是,懂得孝道的人,肯定怀有一颗仁德之心。而孔子也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是源于父母,不能轻易的损伤自己的身体,不然父母会为我们担心,这才是孝的开始。
        但是现代人误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体现有三种,没有后辈是最大的不孝。显然这不符合原作者的意思,而且这种曲解是十分让人不能接受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句俗语出自《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即济公活佛曾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相传在明朝末年,有一个杀人狂魔李立阳,在一次攻城之后为了泄愤,他要让手下的兵卒屠城。道济禅师知晓此事之后,只身前往李立阳的军营中。道济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用佛语来说就是戒除杀业。李立阳明知道道济是一位和尚,为了戏耍道济让他喝酒吃肉。李立阳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道济禅师为了解救万民,不惜开酒肉之戒。虽然城中的老百姓因此而得以存活,但是道济和尚却因为犯戒而被逐出寺院。虽然从客观事实上来讲,只要道济喝酒吃肉,就犯了僧规。但他却说,酒肉只是身外之物,虽然吃进口中但却穿肠而过,也就是说并没有在身体里停留。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是犯戒,其实也应该得到大家的理解。
        而“佛祖心中留”,则彰显了道济和尚虔诚向佛的决心。虽然佛法规定出家人不能喝酒吃肉,但是道济和尚为了解救老百姓,却又不得不触犯戒律。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像我一样,恐怕就会因此而走火入魔。如果有一颗坚定或潜心向佛的心,那么就应该将这份心付诸于行动。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拜佛念经中,才会做到无怨无悔、救济苍生。如果只是做做样子,或者说没有坚定的礼佛之心,那么最终的结局只能走火入魔。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不断地温习,理解了新的东西,所以很高兴。实际是你要将学到的东西加以练习,实践,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学”字,这个学是学问的意思。什么是学问呢?是一个人文学好,文章写得好,知识渊博,就叫有学问吗?不是的,就算一个人就算不识字,可是他作人好,做事对,这才是真正的有学问。
        从这个方面上理解,就说得通了,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而是来自人生的经验,得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例如你在生活中犯了一个错误,自己反省后,下次不再犯同样得错误,这也是一种学问。关于这种学问,我们要如何对待呢?要时习之,也就是说,要随时随地得有思考,有见习,有体验,有反省。只有这样,你才会进步,你的生活才会往好的一面发展,到时候自然而然会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快乐。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论语》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被认为是对女性的歧视:都说女孩听话比男孩好养好带,凭什么说难养?!还与“小人”捆在一起!
        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读误解。很早就有人指出这一句中的“女”为“汝”的通假字,而《论语》里表述“女人或女子”往往用“妇”或“妇人”来表达,而不直接用“女子”表示女性。该句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唯有你的孩子以及小人难养。完整联系这句话的下两句,就更能把握其整体含义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即唯有你的孩子以及小人难以教养,亲近他们其就会举止不逊,疏远他们又会招致其怨恨。
        愚不可及
        这句话现在经常被当做贬义词,形容人愚蠢到极点。其实原意是褒义,原文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很聪明,在国家很混乱的时候,他虽然也参加政治,但表现的很愚蠢,很无知,其实他暗地里一直在努力挽救这个国家,只是不让局外人看到而已。所以说他不是真的愚蠢,而是装愚蠢,暂时把锋芒收敛起来,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这种才是最难做到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大家都这句话相比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现在我们能想到的场景就是,在一个婚礼上,当男方牵起女方手的时候,女方会含情脉脉的说出这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出自《诗经》,本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战士在沙场上的一种不离不弃、并肩作战的不舍精神,但是现代人会把它理解为牵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手,能一辈子走下去,直到白首,所以现在主要用这句话来祝福男女之间的感情能长久的走下去。
        言必信,行必果
        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应该是赞赏一个人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的。这句话源自《论语》,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硁(音:坑)硁然小人哉。这是孔子跟自己学生的一场对话中的一句: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逊色很多,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所以,这里的“小人”不是说其道德低下,而是指这个人死脑筋,不能灵活的变通。现代人对这句诗的普遍理解是,这个人是个说到做到的诚信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想必上学的时候,老师都用这句诗激励过大家努力读书吧。这句诗出自《庄子》,其实这句诗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想到的那样,这句诗后面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这个东西确实无限的,用人生命这种有限的东西去追随知识这种无限的东西,是很蠢的。所以这句诗的本意是劝人们不要整天埋头苦读,要抓住人生仅有的时间及时享乐。但是现代人却只说前半句,而且还曲解了原作者的意思,误以为这是一句鼓励大家认真学习的诗句。
        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直译为即便打破砂锅也要弄清楚一件事情,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非要一件事彻底弄明白。原意应是“打破沙锅璺到底”,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和“问”同声,所以就误用“问”字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於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常将它们做“及”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於文明社会之外。不作此解,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自相矛盾了。更简单的判断是:自从汉代“独尊儒术”至有清一朝,刑及大夫的案例并不少。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出《庄子·大宗师》和《庄子·天运》:“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之后,水中的鱼都暴露在陆地上。这些鱼互相吐水润湿对方,以此来表示不愿意就此死去。所以,庄子说,与其这样做,那还不如就此消泯于“江湖”之中。
        这句话被误解为:和互相苟延残喘十分的友谊来比,还不如大家互不相识,在江湖里游曳。被强行解释为“恋爱”领域里的分手金句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但是,我们需要真正明白庄子说的“江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江湖”不是指具体的那个带水的江河湖海,而是指“天地”、“宇宙”一类的环境。庄子认为,这样“相濡以沫”地活着,实际上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鱼离开了水就会死亡,这是规律,所以与其这样苟延残喘,那为什么不坦然地顺应自然法则,回归到“天地”之中呢。
        以德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们通常理解为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其实这是误解。“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正确的理解是: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您觉得怎么样?”孔子说,要是以德报怨的话,那以什么去报答别人的恩德呢?君子应以直道而行,是非分明,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那就不要理他了,这是孔子的主张。
        凡事过犹不及,无数事实证明,你若以德报怨,必有人以怨报德,所以多数情况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最好的选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是说:“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论语·秦伯》中的原文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这就容易产生歧义。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怎么会对帝王权术出谋划策呢?所以,这句话全文正确的断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就与孔子另一句名言“有教无类”一脉相承。
        不孚众望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常有人将 “不孚众望”或“不孚厚望”当作褒义词使用。错。究其因,是将“孚”当作“负”了。“孚”的音义皆同“符”,正如《正字通》说:“孚,合也。”故“不孚众望”即不符合众人的期望,显然为贬义,怎能用来夸奖人?若赞扬人,当用“深孚众望、不负众望”之类。
        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里仁》。这句话也经常被断章取义,人们通常以为“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是,跟父母一起守在家里,侍奉供养,这才算是孝敬父母。
        其实,孔子并不是说父母在就不能出门了。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游必有方”。方是方位的意思,就是确定的去处。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达,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容易找得到的。如此,父母若有事,召之必知处。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三十而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大多数人都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了成家立业。现在的“三十而立”,已经演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杆——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有没有成家,有没有钱。
        孔子的原话是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可以自立于世。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确立人生志向和事业方向,尤其是价值观的确立。每个人的时间轴大不相同,万不可望文生义,曲解圣人之意。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食,就是饭,脍指的是牛羊鱼肉细切。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做得越细越好”,大家看完这句话,会认为孔子原来是一个非常讲究吃喝的人。可是孔子也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意思是吃粗粮喝清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也有乐趣在其中),而这句话中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又恰恰是孔子毕生都提倡的人生态度。这样看来,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像出现了矛盾,那么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呢?
        原来问题出在了对“”字的解读和古文句子结构的把握上。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认为“厌”在这里为饱食、餍足之意思,“不厌”,即为不饱食。所以这句话的解释是“不因为饭和肉的精细而特别饱餐”。
        (据网络资料整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