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娇
一说到这个词,很多人就开始浮想联翩了,什么大老板在外面有一套房子,里面藏着一个漂亮的妙龄女子。从字面上一看,“藏”,有点不光明正大的意思,都不光明正大了,那还能干好事?
其实“金屋藏娇”这个词语不但不是你想的那样,还是一段让人羡慕的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并不是太子,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子。当时汉朝第一位长公主,汉景帝一个娘的亲姐姐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当时的太子,奈何太子娘看不上,于是很生气就把女儿许配给当时的刘彻。刘彻和陈阿娇从小玩到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本来就是十分喜欢,当然十分愿意,就跟阿娇的母亲说,如果我真的能娶到阿娇为妻,我就造一座金屋子给她住。刘彻当皇帝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他真的为阿娇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并册封她为皇后。
这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娇。并不是偷偷的藏女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中的原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的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的“无为而治”经常被理解成什么都不用管,甚至有人认为老子是自由主义者,这就是很大的误解。古代的“为”实际上是指“妄为”而不是“作为”,所以它的真正意思是说治国不要瞎折腾,政策和法律不能随意更改,这样才能给百姓一个稳定而繁荣盛世。
朱门酒肉臭
这是杜甫五言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下句是“路有冻死骨”。
“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是“香”,读音为“嗅”,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平民生活缺少保障的现象。
闭门造车
这个成语出自宋朝朱熹《中庸或问》卷三,一般人都认为它是贬义的,解释为关起门来造车,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其实,“闭门造车”后面还有四个字:“出门合辙”。合在一起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也可以解释为只要按照规矩来办事,即使是关起门来造车,也是可以上路的。这是褒扬的意思,并没有贬义。
老来多健忘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这一句诗出自白居易《偶做寄朗之》,如今被用来表达年老后思念爱人,深情不改。但白居易本意无关爱情,回忆的是与好友皇甫朗之相处的美好点滴。
朗之,就是皇甫朗之唐代的一个官员,也是白居易朋友。因此,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是吟诵友情的,也就是老来多健忘,但不会忘记思念皇甫朗之。
群龙无首
一般都把“群龙无首”理解为: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其实这是误解。这个成语出自《易经》,原句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里的“见”通“现”,就是表现、出现、化现的意思。“群龙”,注意,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都理解成一群龙,这是不对的,群在这里是多的意思,更接近于“各个、每个”的意思。“龙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藏于波涛之内。”这就是对“见群龙无首”的最好的解释。也就是说,群龙共治,没有谁以领头的自居,大家一起来。
万恶淫为首
这句话出自明朝《增广贤文》。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劝诫人们不要淫邪,意思说,所有的罪恶之中,以淫邪最为罪恶。言下之意,淫邪比杀人还要罪恶。很显然,这是违背常理的。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罪恶当中自然以杀人为最大的罪恶。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误读呢?因为很多人就是从字面来理解,认为这里的“淫”就是淫邪之意,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个“淫”是贪婪、放纵之意。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世间所有的罪恶之中,以贪婪、放纵的害处最大。这句话提醒人们,人要理性对待自己的欲望,包括财富、权势、名声、荣誉等等。千万不可以贪婪、不可以放纵,应该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知足常乐。
对牛弹琴
这个成语一般人理解为“这个音乐家真蠢,居然给牛弹琴”。
其实这个成语并非是讥笑听不懂的人是牛,而是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也就是说它贬的并非是“牛”,而是弹琴的人。成语的出处为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故事的本意,是说公明仪这个音乐家给牛弹《清角》琴曲时,牛仿佛没听见,而他给牛弹蚊虻的嗡嗡声和小牛的哞哞声时,牛开始不安地来回走动。也就是说对牛弹琴只要方法合适是可以打动牛的。
网开一面
一般认为是捕鸟时,把网围三面开一面。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就开一面网等鸟钻进来。当然,这个典故的主旨没有被曲解。后来人们常常用“网开一面”来形容宽大处理,放人生路。
出自《史记·殷本纪》。这个故事说的是商汤,有一天,商汤来到田野散步,看见一个人在四面都布满了网,还说道:所有的鸟儿啊,无论向东飞的还是向西飞的,往南的还是往北的,你们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商汤听后说道:你这样做会捕尽所有的鸟,以后你再也捕不到鸟了,边说边撤去了三面网,只留下一面网,并说出:鸟儿啊,你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往右飞的就往右飞,要是实在不爱活了才往这网上飞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这句话原是佛教告诫修行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出自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魔:恶鬼,佛家称破坏修行的恶魔,或妨碍修行的烦恼、疑惑、迷恋等心理活动;道:道行,道法,佛家称修行的功夫。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辨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意思也是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二者并不因前后顺序不同而意思相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复句式,一般可用作分句;含贬义,两种可以分开使用。
朝三暮四
这个成语有多种出处。《庄子·齐物论》中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喜,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翻译过来是:宋国的狙公喜欢养猴子,经常缩减家里人的口粮,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狙公家里穷下来了,就减少猴子的食粮。但怕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再给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三个,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从三个芋头变成了四个。以为是增加了;就没有感觉到晚上已经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实际上每天还是七个。便一齐在地上爬,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朝三暮四”的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指愚弄欺骗的手法,现在都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喜新厌旧,朝令夕改。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出自《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三秋”就是三年,所以理解成“一天没见,就好像三年没见过一样”。其实“三秋”是指三个季度,正好与前后成排比,层层递进。古人也有对此的注解,见《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所以呢,这首诗的意思是: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一日不见,如隔三季!一日不见,如隔三年!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对李白《将进酒》这句诗的理解一直是:圣贤人物由于曲高和寡或者高处不胜寒等原因跟普通的民众比较有距离,他们是孤傲寂寞的;而那些喜欢喝酒,行为放荡、自由、豁达的人会活得更有色彩,更有名声。这样的理解与这句诗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圣、贤,实际上是两种酒,很早就有“清酒”为圣,“浊酒”为贤的说法。
这句诗的正确解释是:酒本身是寂寞的,只是因为喝酒人的不同才使它得以留名。酒以诗传,人以诗名,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