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玩意儿——老话新说之三百零三
(2021-07-09 10:06:27)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嘛玩意儿”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先说说何谓“玩意”。这个词的原义指的是某种有趣味的物件,譬如玩具或者是小摆设之类的东西;也可用来表示有意思同时又具有观赏性的技艺,像曲艺、魔术和杂技等,早年间都曾经被称为玩意。后来,在汉语言特别是民俗口语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儿逐渐地开始带有一种轻蔑之意,以至变成具有一定程度贬义的指代。
再说这个“嘛”字。按照汉语字典的解释,它本来应当读作ma(轻声),是个语气助词;其意表示事理就该这样,如你不会就学嘛、他想走就让他走嘛。不过,在天津方言中,这个字却被读作了ma(去声),代表什么的意思,如不用花钱的旅游为嘛不去?还有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
或曰,这么一说就明白了。闹了半天,加上了儿化韵的天津方言“嘛玩意儿”,敢情就是普通话“什么东西”的意思啊!不错,这个答案基本正确。但是,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此这般解释并不严谨,只不过勉强能够算作是及格而已。
我们知道,人们日常口语讲的每一句话,其中字词的声调和语速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句子更换一种读法,由于情感和语气不同,尤其是在某些字词的读音上抑扬顿挫的变化,所表达的意思都会出现微妙的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将书面语言变为口语的场合,像朗诵文学作品、宣读文件、背台词的时候,如果未能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就有可能在某个地方的声调和语气上处理不当,从而让听者产生歧义,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比方说,“今天到会的都是报社的编辑”这句话,假如你把重音放在“报社”两个字上,那就是想强调编辑们所属的单位,说明这些人全都来自报社,并不包括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出版单位。换言之,要是把重音放在“编辑”两个字上,则是想强调这些人的职务和身份,说明他们是报社的编辑而不是记者或行政管理人员。
又比如,“咬小王的狗”这句话,一般人念它的时候都会把重音放在“狗”字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偏正结构,“咬小王的”四个字作为定语,整体意思相当明确,就是说这只狗曾经咬过小王。而要是把这句话的重音改放在“咬”字上,“小王的狗”四个字成为宾语,偏正结构变成了动宾结构,意思自然也就不一样——两只狗厮打起来,一只咬伤了另一只,被咬的是小王的狗。
“嘛玩意儿”这句老话同样如此。若是把重音放在“嘛”字上,后面的“玩意儿”三个字作降调处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瞧不起的语气,等于就是在骂“什么东西”!可有意思的是,倘若是把“嘛”字的读音弱化一点,再把后面的“玩意儿”三个字作升调处理,那就变成了疑问句,好比是在说“怎么会这样”?“你再说一遍”!语气之中充满了疑虑和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