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俩色儿俩味儿”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我们曾经说过,方言俗语写成文字时会有某些特殊的情况。因此,在分析这句老话之前,有必要先校正一下读音。“色”字是个多音字,在大多数语境中都念se(去声),有时候也读作shai(上声)。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穷嫌富不要”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何谓俗语?即人民群众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溜口辙”也是天津卫人当年常讲的老话之一。
众所周知,方言俗语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耳相传形成的。因此,有些发音很难找到准确对应的字眼儿。就拿这个“溜”
标签:
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今晚报》上)
“喝的是海河水儿,说话是天津调儿,天津卫的娃娃能说会道……”这段用天津方言演唱的摇滚小曲,通过“抖音”“快手”的传播迅速走红。今儿个就给大伙讲一位“天津娃娃”的哏儿事。
我有个“发小儿”,外号叫老K。七十多年前,我们两家在天津老城里住斜对门,哥俩打小一块长起来的。当年,他辍了学顶替父亲上班,没多久就开着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敲竹杠”与“碰瓷儿”,皆为人们常讲的俗语。这两句老话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他人的弱点或不利地位,借机索取财物从中渔利。由于二者的性质均为贬义,因此被人们深恶痛绝。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货卖识家”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这句老话的本义是说,那些真正好的物品应该卖给懂行的人,才能够物尽其用。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和氏璧”典故。楚国的樵夫卞和砍柴时偶然发现一块玉璞,把它献给国君厉王。厉王找人鉴别,认为不过是一块普通石头,盛怒之下削去了他的左膝盖骨。武王登基以后,卞和二次献宝仍然是同样命运,又被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烦人托窍”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先说这个“烦”。它作形容词用时有多重意思,像苦闷、焦躁、厌倦、冗杂、琐碎等,但是都和本文所要讲的不搭界。我们这里是作动词用,指的是一种请求的行为,表示祈盼和麻烦别人。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钉多木头烂”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众所周知,所谓钉子就是一种尖头状的金属物,用锤子将其嵌入到物体中,借此起到固定的作用。后来,随着装修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电钉枪和气钉枪等工具,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由其衍生出的铆钉、螺丝钉、子母钉、枣核钉、无头钉等一系列品种,使之功能更为完善。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撂地砸坑”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我们先看这个“撂”字。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有四个含义。一是弄倒,如解放战争时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军队歌曲叫《战斗进行曲》,歌中唱道:“别看他武器好,正义在我方。我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获他几支美国枪。”二是搁置,如这件事情先撂一段时间再说吧。三是放下,如孩子大了别总抱着,快撂地上让他自己走。四是抛、扔,如他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祸祸”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之一。
我们先看这个“祸”字。它的本义指的是灾殃和不幸,也就是“福”的反义词。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有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说,即是阐述这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关系。而当“祸”字被用作为动词的时候,则是损害或破坏的意思,表示使其遭受到灾殃,譬如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