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数儿——老话新说之二百九十六
(2021-05-21 20:49:23)
标签:
民俗文化人生感悟 |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出数儿”这句俗语,据《百度百科》解释说是北京话,意思是显数儿、数量大。殊不知,它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老话之一;同时,在某些语境中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我们知道,“数”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作shu(上声)也可以读作shu(去声)。前者是逐个计算的意思,譬如从一数到十、屈指可数、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它的引申义则是列举或者比较,如数落、数说、这些人里数他最聪明。而后者指的是,划分或者计算出来的量(即数目),如岁数、次数、报个数;亦可以指两个以上、一般不超过十个的概量,如数人同行、数日不见、数罪并罚等。
窃以为,所谓“出数儿”应该指的是相同或者类似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条件作用和影响,显示出“增量”的效果。比方说,我们大家时常吃的木耳是一种食用菌,它不仅口感细嫩,而且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市场出售的木耳绝大部分都是干货,吃时需要用水泡发。这玩意儿非常“出数儿”,一小把就能泡出一大碗。
又比如,农贸市场里的炒货摊上有核桃、榛子、花生仁、葵花籽、开心果等。由于它们的比重不同,所以假如你每样都各买一斤,分别装进塑料袋的话,便会发现那包葵花籽的体积相对来说最大。也就是说,在这些东西之中葵花籽最“出数儿”。
再比如,大米分为稻米、籼米和糯米等数种。有经验的家庭主妇都很清楚,稻米尤其是天津特产的小站稻不“吃水”。因此,同样是蒸一盆米饭,若是用小站稻的话,就得要比籼米多放些米少放点水。换言之,稻米虽然好吃,但是却不如籼米“出数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遇到困难,粮食和副食品十分匮乏,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有人琢磨出一条权宜之计,美其名曰“增量法”,当年曾经风靡一时。
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将大米放在盆中,用两倍量的沸水烫泡,并拿盖子闷住;待到一小时后捞到锅里,加上四倍量的水煮;待到一定时候再将刚才烫米的水徐徐加入,直至形成干饭为止。据说,照此方法一斤生米可以做出五六斤熟饭。
或曰,这也有点太神奇了吧?其实并不然。凡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深有体会,用“增量法”做出来的东西不搪时候,刚吃完时倒是觉得挺饱,可过不了多久就会又饿了。因此,这种“出数儿”只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欺欺人而已。
前些年,社会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说有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题,问一百斤鱼卖出五十斤还剩多少?有意思的是,答题的那个孩子,其家长就是卖鱼的商贩。此刻,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还剩六十斤。老师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我爸爸卖,要是我妈妈卖的话,剩下的还多。
呜呼,如此“出数儿”就是坑人骗人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