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跌一半,银行扛不住

(2014-04-29 11:41:07)
标签:

财经

这两天,一则“乌龙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眼球,由此引发一系列口水战,反映出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浮躁和智商的减退。

 

这则新闻在不少网站上的标题都是:“美国智库看中国房价:纵使跌50%,银行也能运营”。但你如果点开新闻认真看,就会发现上述结论是交通银行作出的,美国的彼得森研究机构并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结论,反而进行了一些谨慎的反驳。所以,美国智库力挺中国房价是不存在的“乌龙新闻”,是“标题党”的杰作。

 

那么,如果房价跌一半,银行到底会不会有问题?今天早上,看到一些财经分析人士的“唱和之作”,结论也基本上是“没问题”。但我觉得,问题非常大。

 

根据央行网站首页上最新提供的《2014 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到今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4.91 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3 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15.42 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可以看出,中国信贷资金仍然在加速流入房地产领域。在这15.42万亿贷款中,房产开发贷款3.78万亿,地产开发贷款1.12万亿,个人购房贷款10.29万亿,此外还有一些保障性住房贷款。

 

有分析者认为,个人按揭贷款这部分,首套房早些年是首付两成,近些年是首付三成,经过若干年按揭之后,大部分自住的业主不会在房价跌一半的时候放弃按揭。至于二套、三套房,由于首付比例更高,所以也很难出现弃楼现象。所以只有4.9万亿房地产开发贷最危险。即便全部成为烂账,也只占全部银行贷款余额的6.5%。

 

但这仅仅是纸上谈兵。金融市场从来都不是理性的,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资产价格出现50%这样的巨大跌幅的时候,人们会受到巨大的心理暗示。到那时大银行当然还能挺住,但中国那500来家中小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各类农村合作银行肯定会有几家出问题,由此带来的恐慌会放大、传递、扩散,挤兑和抢购外汇、黄金现象会席卷全国。

 

说完心理因素,我们再回到物质因素。中国的房地产贷款真的只有15.42万亿吗?肯定不止这么多,首先在个人消费贷款中,有相当比例是以消费为名进入了楼市。其次,由于银行贷款相对低廉,所以“没有关系”的房地产企业、个人很难拿到。但有人能拿到,比如权贵和大型国有企业,这些钱被低价借出来之后,加价转卖,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楼市。当然,借钱的有房地产商,还有炒房客。这部分金额有多大,仍然是个谜。

 

此外,房价下跌50%的时候,银行信贷的基石就动摇了。我们知道,银行放款是需要抵押、质押物的,其中土地和房产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普遍的。你哪怕贷款给的是制衣厂,但银行手里拿到抵押物极有可能还是房子。所以,房价打五折的时候,这些贷款将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很多制造业厂家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到时候跑路的肯定不在少数。

 

房价跌一半,即便大银行还能挺住,信托业肯定是完蛋了。违约风险将全面爆发,大量民间资金成为死钱。这时候,所有的人和企业都会本能地收紧钱袋,不再信任他人,到银行提款的将大增,股票暴跌,消费锐减。到了那个时候,经济车轮逐渐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经济都不行了,你银行覆巢之下能有完卵吗?所以房价跌5成,银行必然面临崩溃,而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试验的。

 

有人说房价跌一半,地方债最危险。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政府债务很难违约。因为我们政府权力足够大,资源足够多,最后大不了多印钞票就是了。所以,基本上不用担心政府债务。相反,多担心企业债务,多担心房地产风险,才是最现实的。

 

其实我认为中国房价没有跌50%的可能(相对于人民币没可能,相对于美元另说)。当然,我说的是有用的房子。你建在荒无人烟地方的房子,建在人口流失城市郊区的房子,跌95%我也相信。不过,那无损大局。玉门老城3年前商品房就卖到70元一平米了,影响中国房价了吗?

 

那么为什么交通银行的报告说,房价跌5成,银行仍然能抗住?我想一是为大家树立信心,二是人家交行房贷风险非常小。如果你看过我写的《哪家银行的房贷风险最大》就会知道,在全部上市银行中交行是房贷风险最低的银行之一。但交行安全,不等于别的银行安全,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房地产扩张快地区的中小银行。

 

(本文作者:天天说钱;欢迎转载,但必须保留署名。“天天说钱”是一个原创财经评论发布平台,以相同的栏目名称,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微信、搜狐博客、搜狐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同步更新。微信公众订阅号tttmoney免费为你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你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订阅。)

银行“罕见表态”的玄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