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杀手的灯下小思23 立足长远
(2016-10-06 15:57:38)分类: 夜灯下的思维碎片 |
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这一份办法对银行业有多少影响不好说,但对与其相关的人来说,却是充满爱与恨。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做大数据的人短暂地得到了重视。在此之前,比如2007年我本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读数学的,就是就业难的代名词;2009年研究生毕业时,连招个理财经理都要求要有理科,特别是数学背景。这段时间,行业对于大数据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大量做大数据的人才实际上并不受到待见。就比如说我吧,怎么说也是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研究生,人家招我去做综合员。啥叫综合员呢,就是开会前帮忙订会议室,调试设备,打印资料,会中给调茶倒水,会后做会议纪要的人。我记得有一次领导让我写部门总结,我花了很大的心血写了一篇连我自己都满意的(注意我可不是文科生),领导没怎么修改就通过了。我追问领导说,以后有没有哪些地方要注意,领导回答我说,这个工作不是很重要,不需花太多精力,这事把我气个半死。可是《资本办法》一颁布,我们这类不受待见的人,就突然受待见了。因为这一领域的人,你不精通数学不精通建模不懂点业务不懂沟通是做不来的,当时大领导说,要招会算,会写,会说的人,还说一般很难招到三方面都会的人,只能是招个会算的,再招个会写的,再招个会说的,拼成一个会算会写会说的团队。
在这个大潮中,我就”幸运“地脱离了综合员的苦海,当时我还是很兴奋的,以为自己终于有了发挥的机会,哪知道一入侯门深似海。从2013年初开始做这一块开始,一直到2016年6月,我无时不在痛苦中度过。
一开始是遇到一个变态女。怎么说呢,我们刚才才说做这一块的要精通数学精通建模懂点业务懂点沟通,结果我那变态女领导是不会数学不会建模不会业务不会沟通,简称”四不会“,结果我俩就是各种对不上,折腾了不到一年,我就离职了,而她在我离职之后两个月被调离原岗位。
到了第二个单位,带我过去的领导长期在大行混,视野广,见解深,我想着我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结果他在我入职之后半年就被调离原岗位,然后在三个月内他又被调离两次岗位,他受不了,辞了。我在第二个单位呆了两年,换了八任领导,结论是,懂行的都做不久,做久的都不懂行。我在第一个单位时,感觉是这一块比较难,但毕竟大家还是多少懂一点的,只是说只懂皮毛。而在第二个单位,我就感觉大家都是SB。有一次领导要用不良率做考核,实质就是一个分段函数,不良率低于某个数用一个公式去考核,高于某个数用另一个公式去考核。我很简洁地写了一个公式,然后就被领导骂了,他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懂你那一套的。天地良心,分段函数又不是什么高深知识,我是高一时学的,我这领导虽然是个下三烂的大学毕业,但再下三烂也是大学毕业啊,连个分段函数都不会,你让我怎么跟他讲建模呢?当然我们经常被他骂,其实我在第一次和他打交道时就知道他和第一个单位那个变态女是同种风格的。当时我朋友听说我离职,跟我说我人太好,被那变态女骂又不反驳,导致她得寸进尺。所以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有一次被那SB无理取闹之后,我打开我的股票账户,截下市值,连同名下几套房几辆车几个车库的权证微信给他,然后跟他说,Y的老子不差钱想不干分分钟可以不干,你另请高明吧。这人就是贱,被我这么一凶,还叫我去他办公室向我道歉。
后来我又去了第三家银行,在第三家银行我终于看清楚了局面。具体细节我就不说了,总之,这一份《资本管理办法》,就是能人的草纸,用完就扔。比如说某会吧,颁布了这个办法,吹得天大地大,当政者得了功劳,就我知道的参与起草办法的都升官了,然后就烂尾了,从此无人去推动实施。而与此相关的咨询商,则是赚得盆满钵满,一个行要起几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少的几百万,多的上亿。而对银行从业人员来说,我其实没什么好抱怨,工作没几年,我已经取得很多人可能十年二十年都取不到的职位和薪酬。其它做这一块的,其实是很痛苦的,由于各种际遇问题,他们大多数还在普通员工的岗位上,这个岗位,领导不重视,升迁无望,而且由于某会的不作为,时刻面临解散的可能。
一件事做了这么久,肯定是有感情的。曾经这一块我花了巨大精力去钻研,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我没看过《集结号》,不知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不是这个主题,就是被组织卖了。我最终决定要摆脱这一块的,是某次听了某会一个领导的讲座,当时他已经不在某会了。由于参与起草《资本管理办法》,他升了官,然后又跳到某家银行做监事长,当时他是以银行监事长的身份做演讲的。为迎合听众的口味(那场讲座的听众都是落后的银行),他不惜把这个办法说得很不堪,和当时他在某会鼓吹办法时完全是不同的嘴脸,也就是在那一次,我确定了一个我一直认为是,又无勇气接受的观点,那就是,《资本管理办法》就是手纸,用完就扔。
从入坑之后,几经变故,无时无刻处于绝望之中。(在此我可能得再说清楚一点,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这个办法推不推行得下去问题不大,因为领导不会让你闲着,有一天不做了,大不了安排其它工作,但我不一样,我已经有一定职位了,一旦不做了,那我就得吃西北风了)但我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每过一两年,我就能遇到赏识我的领导,他们会提我一级,给我争取更高的薪酬,可惜这种有魄力的领导都不愿在机构干,几次都是没做多久他们就跑了。还好,其中一位领导跑了之后得到高升,今年终于杀回来把我拉出这个大坑。
说了这么多废话,不是为了抱怨,也不是为了显摆,只是最真实地记录我的思路。这篇的题目是”立足长远“,什么意思呢?你看我过去这几年,升得挺快,可是不长远,时刻处于动荡之中,说明这条路选错了。到了后期我已经有深深的危机感,因为我掌握的是某种技术,而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我是靠着一开始别人不会而我会上位了,但过不了几年,大家都会了,或者这门技术不再吃香了,怎么办?而我的一些朋友,他们掌握的是经久弥新的优势,比如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屡改屡战的坚韧,如沐春风的沟通能力,高质量的人脉圈,这些东西,是长远有效的,而且是越来越有效的。
只有立足长远,才能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之前我的工作岗位,其实是很不错的,反正领导不重视,所以也不用加班,然后这事做得好还是不好,领导也不懂,就我说了算。要找到这么舒适的岗位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在目前普遍困难的行业困境下。但我还是跑了,因为无法长远。
只有立足长远,才能无视短暂的困难。与此相反的是我之前的状态,就是眼前没啥困难,真个无近忧,有远虑。新的工作岗位,每天遇到的都是我没接触过的,一切陌生,但正是在这种的境界下,每做一件,就会一件,能力马上就能得到提升,而不像之前那种,靠吃老本过日子。
只有立足长远,才能有所取舍。花哨的技能,浅尝则可,无需沉迷,有限的精力,应该花在刀刃上,就是那些长远来看无法替代的能力。
最后说说我对《资本管理办法》的理解吧,这个办法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大数据风控。往前看十五年,银行的日子很好过,靠喝酒都能有很好业绩,但往后十五年不可能了,这一轮行业困难为银行业建模积累了大量违约样本,这为模型的构建和校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往后你做风控不靠模型把关,就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有意思的是,很多SB领导,一方面说要做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说不做新协议,真是精神分裂脑残,他们都不知道这两者本质是一样。当然对这些人来说,职场就是混的,不出事就行,我其实是很羡慕他们的,可是我的职场路还很长,无法混那么久,所以才要自谋出路。从这一点上,我并不比他们高尚到哪里去,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而已。
话说立足长远,职场如此,投资如此,人生不也如此么?
国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