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跟着靠谱者买可以有效降低四大风险,同时衍生出另外四种风险,这个观点在《2014年第三季度总结》中已有详述。而单从交易的角度,理论上只要是靠谱者买入的股票都可以跟买。但是,这只是理论,事实上远比此复杂得多。
从逻辑上看,注意到上一篇我讲到,交易策略排名第4,在它之前还有三点:阶段性战略、阶段性资金布局、交易体系。这三者是会影响到交易策略的。
先看阶段性战略,如果光从短期战略目标来看,积累第一桶金,我并非一定要跟买,就如网友留言:你这样还不如买私募。剔除掉私募门槛过高、受客户赎回和规模过大导致难度增大,盈利后还要分成等因素,如果我买私募,如何实现从短期的跟买,到长期的跟买自已买结合呢?
阶段性资金布局。先看看辛巴,很明显是从小盘转大盘;路大呢?他专注于中小盘,在目前这种市场,他选择回笼资金,休息等待机会;水月则不同,他是自下而上的策略,仓位并是制约他的重大因素,他可以一会提到满仓,一会减到空仓,而和市场大势无关。
交易体系。辛巴从微观上是五档买入,从宏观上是从高估值的转至低估的(前几年的茅台,最近的桂林三金,两次都实现峰回路转);路大则不同,他在买入时依靠的是技术分析,不断地高卖低买,最终拿到一个合理的仓位。从2010年他仅有的几只实盘来看,最终拿到的价格,一般比初次介入价低20%。
一切的决策,都基于以下几点:
1.
我的情况怎么样?(知已)
2.
对方的情况怎么样?(知彼)
3.
对方哪些部分可为我所用?
对以上三点的分析思路,则可以参考以上所列的三点,则阶段性战略、阶段性资金布局、交易体系来分析。
1.
阶段性战略:目前看来,靠谱者们业绩都不错,都可以达到积累第一桶金的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辛巴、路大、山大师、林大师,其选股风格我比较能看清,而水月,风中散发的,就比较难理解了,这就决定了我的跟买、以及以后的跟股分析,会较多地往前者偏移。
2.
阶段性资金布局。我认同的是辛巴的资金布局,所以现阶段路大、山大师和林大师,我都没有轻易下手。没有轻易下手,不等于不下手。总体来说,创小板的比例只减不增,大盘股则只增不减。更细一点说,对于高估的创小板,我只守住有业绩支撑的,没有业绩支撑的则卖出;大盘股则不同,我较少关注它是否已反转。反过来说,如果辛巴现在买入一只没有业绩支撑的创小股,我就不跟。另一方面,也不是辛巴卖的我就跟卖,买就跟买。比如三金,人家是20%以上仓位,我只有4%,而这次买出,很明显不是因为该股不行,而是腾挪资金,战略转移,而这些作用我已经通过卖出苏宁等其它股票实现了,所以不一定要全跟。买也一样,他买了三只券商,而我只有两只,但其实他的券商占12%左右仓位,而我是8%,实际上差别并不大。另外,他卖出很多中小盘,我也没跟着卖,因为他的中小盘占比很高,没卖三金之前,三金+好想你+数字政通,应该有50%左右,再加上好多只1%的,加总应该有55%以上的,而我现在创小板只占36%,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之间的交易策略不一致。再看看神华,辛巴没卖,我卖了,这是因为他的只有1%,而我是4%,而我的大盘股占比比他高,加之我将神华定义为牛市中段的补涨股,所以我先卖出了。另外,即使在我只减不增的领域,我还是买了园林,那是因为,它是一只合璧股,在我的体系中,确定性由靠谱者个数来定义,它的确定性有两个靠谱者保证,所以买入。
3.
交易体系。以前的辛巴,买入的第一因素是便宜;而现在不同,要不是业绩拐点,要不是技术性拐点,这些与我的体系是一致的;而路大则不同,他游于高估的板块中,而且他的介入方式我学不来,所以我会打个8折,以此作为自己的介入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