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大跌或大涨,都让人灵感十足。要是有一天,看到大跌和大涨,心里却没啥灵感,那大概就可以说是修炼到超越市场了吧?
采用“均衡配置,突出战略”的策略,即不去过多猜测市场未来走势,总体上在大盘、中小板、创业板三个板块上均衡布局,并考虑到大盘股趴了那么久的事实,适当增持大盘股,这种策略是枯燥乏味的。无论哪个板块上涨,都无法十足享受到收益,所以每次都没有炫耀的资本,既然我是这样的性格,就只能选择了这样的策略;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策略,就得接受这样的风格。
本月市场雄起了一把,对我前期布局算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暴露了不少问题,现逐个提出:
一、实现路径和相对仓位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提出我的投资目标是“熊市中大幅跑赢沪深300,牛市中尽量紧跟指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的问题就在于,我的投资目标,没有非常明确的实现路径和配套策略做支撑。
1.
熊市中大幅跑赢指数,关键在于预留现金,卡死介入价格;而牛市尽量紧跟指数,关键在于配备攻击性股票,并适当分散,寻求大多数股紧跟指数,个别股品大爆发的超越指数。在长牛中,还要利用板块轮动适当换股。
2.
在以上的实现路径中,我自我评价是做到了八成,以后要注意的是对重仓股的拿捏。在之前的操作中,虽然我一再强调不能光看个股,而应该看整个组合,但事实上在交易中个股情况对我的操作还是起了过大的影响,五档买入法,或者说三档买入法,其结果往往是仓位最重的是中期表现最差的—而如果在上涨市中,前几只重仓股都表现平庸,那“大多数股紧跟指数,个别股品大爆发的超越指数”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这次市场上涨就出现了这样情况。
3.
我的第一重仓股苏宁也只有12%的仓位,这个仓位不重的,这也是我之前一直不在乎的原因。然而,一旦考虑了上述“实现路径”的问题,问题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如果苏宁12%,而其它股票普遍5%,那么苏宁的业绩不行,代价是用其它两个股票去抵消;但我这次陷入的局面是,苏宁12%,而其它股大多在2%至3%之间,甚至几只只有1%,这使得分散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一只股到了下一档位,能不能加仓,还要看看它和其它股票的相对仓位。
二、组合管理理念
如果光考虑单只股票,那么它跌到既定价格,就可以买入;它涨到既定价格,就可以卖出,但在组合管理中,就完全不一样了。跌到既定价格,只是买入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还要多想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当前市场应该采用什么战略,什么布局,如果大盘股占比过大,则某一大盘股跌到既定价格也不能买;如果组合中拐点未现的股票占比过大,则某一拐点未现的股票跌到既定价格也不能买。像苏宁这种,还要再考虑它与其它股票的相对仓位。反过来,一只股票涨了,要不要卖,卖多少,也要综合考虑。
三、舒服仓位
本次上涨前,我将仓位调至80%,这对我来说,是最舒服的了,但突然的上涨却让我有点失措,关键就在于,这个仓位太舒服了,所以我想趁上涨减点仓都没有空间。所以以后要注意了,仓位管理,并不是要让我们感觉舒服,而应该是,在舒服的基础上微调----稍微不舒服,但能过得去,是最好的。因为,仓位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你调到最舒服,就意味着市场不能有波动,不然你就不舒服了。事实上,85%至90%是合理但非舒服仓位,这个仓位,就算下跌也有加仓的空间,上涨则可以减至80%的舒服仓位。
四、前瞻性动态管理
本次上涨暴露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股票是一年多前买的,当时买到的仓位本来就偏小,加之最近一年现金流入,导致实际仓位小得可怜。经最近几天优化,大多数股票都在3%至5%之间,算是比较合理了。但一年之后呢?所以,应该考虑用前瞻性动态管理的思路来控制仓位,具体来说,应该预估未来一年的现金流入,以此来确定每一档的仓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