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
站在办公室窗边上可以看到全北京最繁华的一部分,万圣节站在这里的坏处就是会想:这座城市到底有多少人心里有鬼?
http://ww1/large/e39f2af4jw1exlwqg7h0cj20zk0qotj6.jpg
人们主要是为了赶时髦和寻求欢乐才过万圣节的。但整座城市都在嘻嘻哈哈投入鬼怪的怀抱,这个场景实在很难不让人产生近似哲学的联想。
越是让人恐惧的东西就越是产生让人忍不住想接近的吸引力,比如甜食,比如恐高的人总是忍不住要望一扇没有装护栏的高空的窗户;比如人总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回忆最让自己揪心的事情。
再比如看鬼片,听鬼故事,把自己吓得睡不着觉,下一次忍不住再看再听。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穷无尽的黑暗,我们只是用色彩、笑脸、拼搏和美食在上面建了一层温暖的包装。但是通过假装不存在来对抗黑暗显然效果有限,因为每个人总得有些时候完全失去这些温暖生活的帮助,外部的生活再广大也是有限的,内心的世界却总是无边无际。所以,黑暗就永远存在,一些可怕的记忆,可悲的现实,令人惊悚的古怪念头,就没有办法永远不去面对。
越是躲避黑暗,就越不知道黑暗一旦到来会有多可怕,而每次冲向黑暗,将自己袒露在它面前,感受到最痛最可怕是怎么回事,心里反倒会得到一些奇怪的安全感。
——再痛苦也就是这样了吧。我好像打过一个比方,大多数人失去一只手指后都能咬着牙过下去,但最可怕的那一刻,是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要割掉你的手指之前那一刻。那一刻的到来反倒拯救了我们。黑暗在我们心里。我们去寻找它,沉浸在对黑暗的恐惧里,其实是为了不再恐惧它。
二
我在万圣节的前一天看到了熊亮写的一篇自述,标题叫《人为何寻暗》。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人为什么寻找黑暗?
熊亮被认为是“国内最好的绘本艺术家”,他画过很多儿童绘本,不难想象,温情、轻快、俏皮、“健康”。
然后最近他告诉大家,在他的箱子底下还压着另一本画稿,压了七年。七年前,他突然解散了工作室,在一间“铺满地膜、角落里累了厚厚的灰尘”的房间里,胡子拉碴地画非常阴暗的故事。鬼怪、地狱…
多有意思啊,到底是看到太多明亮让他积攒了黑暗,还是因为心里的黑暗,他才画了那么多明亮的东西呢?
在《人为何寻暗》这篇文章里,熊亮写了自己的想法,他是这样写的:
沉湎黑暗过久,即使你抱着研究思考整理的心态,它一样会吞噬你,在做这些书时,故事是借鉴久远的题材,背景是超现实的地狱,但内在情节却是城市亲身记忆。另外,你也得有勇气逼视自己人性之恶,才能把骇人的脸呈现出来。
我记得冯提尔在《反基督者》中塑造的妻子,研究中世纪对妇女的迫害,对宗教和自然的终极之恶探索,最终不能自拔接纳黑暗成为她的一部分,这个我特别能理解。
书名为《寻暗集》为何寻找黑暗?
我也不能回答,我们从无明的黑暗中走来,寻找的实则是光。
三
熊亮说,在中国,黑暗跟西方不一样,是关于生活的恐慌。
《寻暗集》写的是鬼,是地狱,但也是城市。在预先看到的书稿里,所有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
大概是因为城市里人潮拥挤,灯光明亮,黑暗就藏得深。越深就越让人感到隐隐的不安吧。
http://ww2/large/e39f2af4jw1exlwuf9flyj20hs0raq7j.jpg
行走此间真是痛苦难言,期间又见万千行人仓惶奔走,哭喊求救——目连救母。
《鬼子母》里有一张画,失去孩子的鬼母坐在楼房上,看着整座城市,她痛苦,但必须去掠夺孩子们为食。
http://ww4/large/e39f2af4jw1exlwvunhn5j20ku0cedgf.jpg
这样看,即使不在万圣节,这也是一座有鬼的城市。
http://ww4/large/e39f2af4jw1exlwxw2leej20t6129jy9.jpg
最后推荐这本书,并且附上预售信息。
《寻暗集》由熊亮在三出关于宗教和鬼怪的民间戏剧基础上由“目连救母”“鬼子母”“乌盆记”这三个不同的故事及水墨画构成。
编绘|熊亮
设计|杨林青
出品|Meridian时差
联合推出|Meridian时差&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