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狄仁杰,人民日报没说错

几天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福尔摩斯身后的网络全球化》,说英国人将福尔摩斯旧瓶装新酒,引来全世界网友狂欢,“也许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错的”。这话说完之后引起了好多网友的嘲笑,感觉福尔摩斯和狄仁杰的知名度根本就不在一个凳次,这样比较太夸张。其实这话还真没算说错,狄仁杰在西方也是有一号的,虽没福尔摩斯那么牛,但给人的感觉也相差不远。
为什么连我们自己都不见得有多熟悉的狄仁杰能在西方人心里有位置?这要拜一个外国人所赐,是他把狄仁杰的故事用英语写成了一系列侦探小说,塑造了一个神出鬼没的破案高手,一个才情并具的东方美男,这套小说发行后在西方引起轰动,狄仁杰也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个写小说的人叫高罗佩,是荷兰人,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任驻华大使。不过如果不说他的身份,只说他的成就——比如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房中术的记载的书《秘戏图考》,他组织的古琴社团“天风琴社”,他用古汉语写的诗文,用毛笔写的书法等等,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个纯种的中国人,因为他对中国文化实在是太热爱、研究得也太深了。他的婚姻也跟中国有深切的关系——他的妻子是张之洞的外孙女。
高罗佩在中国当大使时,福尔摩斯已经被翻译到了中国,影响很大,使时人形成一种印象:只有西方才有破案高手,只有西方才有一流的侦探小说。高罗佩很不以为然,他说:“果尔,中国历代循吏名公岂非含屈于九泉之下?盖宋有《棠阴比事》,明有龙图等案,清有狄、彭、施、李诸公奇案,足知中土往时贤明县尹,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
从1949年起,他以狄公为主人公,依靠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中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撰写了一系列侦探小说。这些小说最早的两篇是《铜钟案》和《迷宫案》,他原本准备在中国出版《铜钟案》的中文本,但由于中国出版商尚未意识到该作品的巨大价值,表现并不积极,高罗佩只好先出版英文本。
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罗佩只能继续收集和组织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这下一发不可收,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所以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们在西方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上世纪80年代,这部巨著翻译成中文回到中国,成为“出口转内销”的经典产品。
高罗佩的狄公案,每回都有回首,对仗非常工整;回末模仿中国古代小说的套路,设“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关节,这样的写法,在西方人中是空前的。在小说中,高罗佩处处弘扬中国文化,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刑律、外交、工商、教育、文化、宗教、风俗等等,而且处处维护中国人,力图让西方人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健康的民族。
最后附一首高罗佩写的诗吧,只读此诗,绝不会有人想到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
漫逐浮云到此乡,故人邂逅得传觞。
巴渝旧事君应忆,潭水深情我未忘。
宦绩敢云希陆贾,游踪聊喜继玄奘。
匆匆聚首匆匆别,便泛沧浪万里长。
题头图中那个外国人就是高罗佩,对面的中国人是古琴家关航。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你还可以通过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鲜果、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