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华门和香妃​

(2014-02-21 12:09:09)

新华门和香妃​

 

西方人所绘清真寺普宁寺油画


    这是新华门前身宝月楼正对面的一座清真寺。宝月楼是乾隆年间建造的,那它对面为什么建了这么一座清真寺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乾隆娶了新疆维族女子为妃,因该女子“身有异香”,赐名“香妃”。为了讨香妃欢心,乾隆为她建了宝月楼做寝宫,还在宝月楼对面建了一座清真寺和回回营,召维族百姓到此居住,以解香妃思乡之情。对此,史学家们一直有争议,那么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一、 香妃何许人?

    学者们较一致的看法,香妃就是容妃。“容妃”,原名买木热•艾孜木,也叫“伊帕尔汗”(香女)。据《清史稿》记载,她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新疆回部阿里和卓的女儿,她(其父早逝)的叔叔额色尹、兄图尔都率众配合清军平息了霍集占等部的叛乱活动,立下大功,被乾隆召进京,封官进爵,并为他们在今北京东安福胡同位置建东西回回营。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图尔都决定把美丽聪明的妹妹送进皇宫,服侍皇上。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初四,图尔都27岁的妹妹被50岁的乾隆封为和贵人,没有经过常在和答应两级,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族女子的喜爱。

 

新华门和香妃​

 《乾隆骑射图》,图中穿着维族长袍、留着长长发辫的女子,被专家认为是唯一存世的容妃画像。

 

新华门和香妃​

这幅“清妃戎装图”,传为香妃画像,无论真假,至少可窥见宫中宠妃风采。


二、 乾隆如何宠爱香妃的?

    来自新疆的和贵人受到皇帝特殊的关照,乾隆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还将位于南海南岸、正对瀛台的宝月楼作为她的寝宫。清初的南海一带,以瀛台为中心,沿岸修建了许多建筑,成为皇家的避暑胜地。乾隆二十三年始建宝月楼。乾隆有许多描写宝月楼的诗作,如“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乾隆二十八年新年诗)。在这首诗的“自注”中,乾隆写道:“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街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

    乾隆诗中提到的“新建礼拜寺”,就在正对宝月楼的位置。为方便做礼拜,乾隆下旨在此建清真寺,并赐名“清真普宁寺”。乾隆二十九年寺成,乾隆亲自撰写碑文:《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清真普宁寺”是乾隆降旨特批的“敕建”工程,动用的是国库内帑。平叛有功的和卓家族成员及随从被安置在宝月楼的南侧,称为“回回营”。“回回营”有营房140间,设办理回人事务的佐领(隶属蒙古正白旗)。这样可使容妃经常登临眺望维族生活风情以慰乡思,故宝月楼又有望乡楼之称。

     和贵人入宫后,因“秉心克慎,奉职惟勤”,没几年,就被晋封为容嫔、容妃。那时,容妃35岁。皇帝南巡,容妃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途中经常得到乾隆赏赐的清真食品,如 :奶酥油野鸭子、羊肚片、酒炖羊肉、鹿筋羊肉等 。在宫中,乾隆也经常赏给她爱吃的食物,如哈密瓜等。

    容妃住在圆明园时,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帝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

    容妃晚年身体欠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

     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死后葬于清东陵。

 

新华门和香妃​

三、 清真寺今何在?

    这座清真寺“普宁寺”的规模与豪华,在京城是首屈一指的。京城许多清真寺取中心对称建筑布局,寺门坐北朝南,而普宁寺却是大殿坐西朝东,寺门坐南朝北,应该是为方便住在宝月楼的容妃所建。所以,普宁寺又俗称“香妃楼”。寺门为砖石结构,大理石雕花券门,其上有门额(可能是“清真普宁寺”字样)。门上是两层亭阁式帮克楼,特别是顶层建筑,是为四柱单檐九脊顶的楼阁。整体建筑稳重中不失飘逸,是西域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有机结合不可多得的典范。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将中南海作为总统府,宝月楼更名“新华门”,普宁寺与新华门遥遥相对,袁世凯“每于深夜在居仁堂府邸办公,时闻远处有高声诵经者,留意细聆其声发于南方。袁每闻此似歌非歌之悲壮音调毛发竖立,竟不寒而栗。”于是,派人将普宁寺拆毁。

    2009年,西长安街改造时,普宁寺门的大理石雕花券门仍在。

新华门和香妃​

新华门和香妃​

 

 

 

 

法国摄影师所摄普宁寺帮克楼

四、 宝月楼变身新华门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政府接管了清室的西苑三海,并将中海和南海作为总统府,从那时起,中海和南海被合称为“中南海”。袁世凯住在中海西岸洋式楼房“海晏堂”里,“海晏堂”是慈禧太后于1904年为举办外交活动而建,他将其更名为“居仁堂”。并决定将总统府的正门开在南面。将宝月楼下层当中三间打通,改建为大门。在门内添建了一座黄瓦红墙的大影壁,以遮挡外人视线。改建后的宝月楼,被命名为“新华门”。

    在新华门对面的“府前街”南侧砌筑了一道西洋式花墙,以遮挡背后杂乱破旧的老房,这一系列工程,都是由当时的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主持兴建的。

    1916年6月6日,皇帝梦破灭的袁世凯死于居仁堂。此后,中南海又成为历届北洋政府的总统府。 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设在南京,将北京改称北平,中南海辟为公园。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设在中南海,仍用新华门做为政府正门。

 

新华门和香妃​

新华门和香妃​

 

 

 

1913年的新华门外还有一段围墙

 

新华门和香妃​

 上世纪20年代所摄,从中南海瀛台迎薰亭,远眺新华门。



新华门和香妃​
新华门和香妃​


 

宝月楼旧照

新华门和香妃​

 

这张老照片着实令人称奇,新华门前竟然有一圈西洋风格的栅栏围墙。这显然是袁氏的杰作,存在时间很短,拆除时间不晚于1914年8月。老袁貌似对中南海的总统府缺乏安全感,在新华门前围上铁栅栏不算,还修筑过一道长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