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腐败而生的技术“进步”​

(2014-02-19 12:36:02)

为腐败而生的技术“进步”​

 

    中国古代治河,常用的物料是一种叫做“埽”的东西,这种东西的做法是这样的:找一平坦的地方做埽场,沿地面密布茭索,上面铺芦苇、柳枝等,再压上搀着碎石的土,用一条大竹索横贯中间,称为“心索”,然后卷成大捆,用大茭索捆住两头,又有大量竹索从埽内引出。类似于钢筋混凝土。

    在清朝前期,一些治河专家大力提倡石土砖工,用石块和砖防御洪水冲刷物料。但实际使用中,这种材料存在一些弊病,经常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硬料派和软料派一直在争论之中。到了晚清时候,似乎是反对者在此技术战中胜出,护岸埽工基本只用高粱秸、谷子杆等草料了。材质轻便易得,听起来是技术进步。

    但是,根据清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续》等书里的介绍,这种“技术进步”其实是利益操纵的结果。

    清朝晚期,由于天灾频发、战乱不断,治河工程破坏严重,几条大河“每汛必涨,每涨必险,无岁不称异涨”,也就是说年年都出“几十年一遇”的大灾,因此多需抢修工费。治河机构采用高粱秸等原料,抢修时物料抛入水中,很容易被水冲走,所用物料多少,难以稽核数量,这样,河工可以任意报销。

    此外,民间秸价每斤至多不过一文,而各处河工往往虚冒五六倍。高粱杆、秫秸等堆放日久又易霉烂,霉烂后又需采买,从中又可冒领料钱。1831年,林则徐任河道总督,检查物料时发现,经过数次盘剥之后,物料仍不能保证,堆好的秫秸,一经检查,“头一层在堤上谓之‘门垛’,其余则为‘滩垛’、‘底里’则为掩藏之薮其显然架井虚空朽黒霉烂者,固无难一望而知。更在理旧翻新,名曰‘并垛’,以新盖旧,名曰‘戴帽’。中填碎料杂草,以衬高宽,旁插短芦秸根,以掩空洞”。

    经过层层克扣、侵渔,治河经费真用到料和工上,只有两成,这样治河,能治得好才怪。不过,目的决定手段,治河人员并没想把河治好,而是要“治不好”,因此使用什么样的物料,当然也就因需而定。要是修一下几十年不发水,不就断了官员们的财路了么?据《见闻琐录》记载,如河堤“久不溃决,则河员与书办及丁役,必从水急处私穿一小洞,不出一月,必决矣,决则彼辈私欢,谓从此侵吞有路矣”。

(题头图为《康熙帝南巡图卷》中绘制的治河场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瘟疫之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