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美食

标签:
妈妈的味道喜洲粑粑炒粉 |
从来不挑食的我最近在雌激素与人绒毛膜促性腺素水平的改变下,以及吃腻了公司附近食堂的餐食,特别怀念老家中那一道道朴实入味的美食。很多在外的人时常怀念妈妈的味道,奶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这些味道,为什么会被怀念?这些美食到底美味在哪里?
美食美味在心情,一日三餐饭,夜寝一张床。吃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现在很多人一说要健康减肥就是水煮菜,天天吃着寡淡无味的食材,一点都不开心,减肥过程不是享受,便不能持久,结果注定是失败。之前做慢病三餐管理培训时,有一对老夫妇,大爷喜欢吃油条,每周会有两天吃根油条,大妈说这油条不健康,不让吃,大爷不服,知道大爷信任我,硬是要我说服大爷,给他科普油条的危害,从而戒掉油条。其实没这个必要,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心情,假如这周两根油条没吃,大叔这周心情都不好,不好的情绪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两根油条的那一丢丢铝的危害。况且大爷其他的生活习惯都很好,没必要这么苛刻。记的有一篇经典小学课文《大森林的主人》,讲述作者在野外和同伴一起烤松鸡,只是清洗干净用树叶包好埋在土里,烤熟,并没有任何调味料,但是作者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课后有一道题问没有任何佐料的烤松鸡真的比在家里吃到的好吃吗?为什么?答案就是自己亲手做的,心情好,吃啥啥香。每当在家乡,心情好,吃啥都是美味的。
美食美味在用心。吃过父亲炒粉的人都说美味,大家开玩笑说这水平可以去开炒粉店了。每次按着老爸炒粉的流程去操作,总觉得口感上有些欠缺。问原因,老爸回答是用心。现在食品加工工业化,机械化如此普及,确保了每一份的产品在色香味上都是统一标准。物流的方便能让我们能吃到全国各地的土特产,但是能邮寄到的土特产就是少了本土的原汁原味。机械化出品缺少的就是人工的用心。就连大家平日吃的普通白米饭,经过日本老人村嶋孟制作出来后,味道就不一样,多少人千里万里之外过来只为吃一碗他做的晶莹剔透的白米饭。无他,用心而已。
美食美味在交流。《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我》告诉我们音乐是有记忆的,同样美食也有记忆,一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和别人一起吃时记忆会特别深刻,现在只要一看到法棍就会想起春玲,一看到披萨会想起苏霞,每一道菜都会有个特定的场景与味道。美味不是因为人而是因和此人的交流。在家中,一大家子围坐在圆桌上,有时聊着一天所见趣事,交流着信息,有时是关于某个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着思想。这个过程很是享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条杜绝浪费,兴新食尚。提倡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统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也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在家就餐,自己动手制备食物、不但可以熟悉食物和烹饪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家庭成员的沟通、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交通。同时在这交流中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还有传承尊老爱幼风气、培养小孩良好饮食习惯。怀念的是和家人一起交流的日子。
和家人一起,聊着天,吃着家人用心制作的食物,心情特好,这个过程非常享受。这就是我心中的美食美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