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基于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2023-05-19 14:15:52)
标签:
教育 |
基于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数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作为教育人,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扩大我们教学的新空间。那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数学课堂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数学课堂中的知识点时,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由于小学生年纪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通过趣味化的教学使学生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趣味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把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上课前,我们适当地运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如在讲五年级数学《旋转》这一节时,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导入,播放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荡秋千,风车旋转,旋转木马几种现象让学生去判断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定义。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直观地展示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得相等时,长方体就变为正方体了,从而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进一步明白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包含了所有的正方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直观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使学生听到声音、看见具体的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几何教学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辅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拼合的演示,利用不同的色彩标注,动态地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个知识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到讲台上面展示动手探索三角形的方法——“量度数”“拼图形”“折叠”。这样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触动屏幕动手量一量得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动手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同一条边上也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应用营造高效互动课堂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通过趣味动画展示图形的各种变化,学生观看有趣的动画引发思考,提出“图形旋转多少度是对称的?”“轴对称图形具备什么特点?”等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听、说、读、视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兴趣愈加浓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辅助教学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相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数学教育的信息化整合一扫往日课堂枯燥乏味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