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第三阶段小结

(2023-05-18 09:17:25)
标签:

教育

课题第三阶段小结

《基于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课题自20229月课题立项以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一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一年来该课题研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如幻灯片、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应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数学课堂中的知识点时,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由于小学生年纪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通过趣味化的教学使学生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趣味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2.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把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上课前,我们适当地运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如在讲五年级数学《旋转》这一节时,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导入,播放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荡秋千,风车旋转,旋转木马几种现象让学生去判断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定义。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直观地展示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得相等时,长方体就变为正方体了,从而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进一步明白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包含了所有的正方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信息技术应用有利于辅助教学直观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使学生听到声音、看见具体的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几何教学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辅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拼合的演示,利用不同的色彩标注,动态地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个知识点。

4.信息技术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

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到讲台上面展示动手探索三角形的方法——“量度数”“拼图形”“折叠”。这样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触动屏幕动手量一量得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动手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同一条边上也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5.信息技术应用营造了高效互动课堂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通过趣味动画展示图形的各种变化,学生观看有趣的动画引发思考,提出“图形旋转多少度是对称的?”“轴对称图形具备什么特点?”等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听、说、读、视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兴趣愈加浓厚。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导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学习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一)结合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置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置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互动营造激励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

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认识“年”、“月”、“日”及“闰年”的产生和形成对小学生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认知过程,假如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单凭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剪、拼、组合或凭空想象是难以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很多教学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才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的平台。

(四)创造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一列火车长180米,若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座1620米长的大桥,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铁路、大桥以及背景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有一列火车开来,在车头到桥头时及车尾刚过大桥时,让学生观察用不同颜色闪烁的火车和大桥的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大桥长度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过桥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对应的整体,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演示火车通过大桥的情景,使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得出结论,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利用动画展示角的度量过程,学生通过现成的资源自主直观地探究角的度量方法,从而掌握度量角的正确方法。

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确为数学课堂提供了很多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能力,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它是不能替代教师讲授的,师生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忽视了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给学生正确地引导,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广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但教师要认真备教材,让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不能因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盲目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草率拼凑,模糊教学目标,忽视教学重点、难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