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024-08-21 18:23:44)
标签:

转载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40公里处王台乡小坪村,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程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现存窟龛主要集中在大寺沟西岸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佛爷台、洞沟、上寺也有零星石窟分布。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下寺附近有184个,遗存彩塑和石雕造像776驱,壁画近千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墨书或刻石纪年铭文8处。其中在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这是我国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题记,为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把标尺,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造像上有明显反映。
           炳灵寺历经1700年,从西晋到清代历代均有增修,重塑等,它的特色是石雕,石胎泥塑和彩塑,艺术风格,既有西域风格,又有中原风貌,更有藏传佛教的融合。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列入首批国保和世界遗产名录乃实至名归。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  炳灵寺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   石窟主要分布在大寺沟西岸约350米长的峭壁上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  1窟,原开凿于西秦,1967年刘家峡水库蓄水前,剥离了西秦和明代的壁画(现存博物馆),石像经拍照、测绘、档案纪录后淹入水底,就在本牌水下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4.     2窟,北魏,  摩崖敞口泥塑释迦多宝二佛和二胁持菩萨 (暂不开放)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5.  3窟,唐代开窟,明代重绘壁画,窟正中造一石塔,塔作仿木斗拱结构,三珠宝冠式塔顶,正面凿一方形深龛,塔壁四周彩绘,可惜图案看不清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6.  窟内东壁小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另有多尊彩绘佛像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7.  另一侧小龛内圆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弟子缺失,明代用彩绘代替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8.   4窟,初唐,平面马蹄形略带穹窿顶窟,明代重绘藏传佛教壁画,窟内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右壁一菩萨一天王已缺失,窟门东壁内南侧下方有“嘉靖十六年二月初八日”壁画绘制日期石刻铭文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9.   4窟,窟内正面石雕一佛二弟子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0.  4窟、5窟紧密并列,5窟未加门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1.  5窟,晚唐开凿,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窟内正中释迦佛像,两侧彩绘有二弟子二菩萨,系唐代原作,只是已看太清了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2.  6窟,北周,平面横长方形、穹窿顶,窟内现存一佛二菩萨(距离太近拍不到),二弟子石像被凿掉了,窟内有北周原作壁画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3.  7窟,晚唐,平面马蹄形窟,窟门方形,窟内石雕一立佛,原色彩已褪色,佛右侧有墨书题记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4.   8窟,隋代,窟平面方形,正壁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侧菩萨为唐代补塑,佛像等均有不同程度损毁,窟内有隋代原作壁画,正壁上方佛顶光两侧有回鹘文题记,是丝绸之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见证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5.  9窟,晚唐,马蹄形平顶窟,无造像,原应为泥塑五佛造像,窟正中泥塑喇嘛塔一座,塔身塔刹已毁,现存塔基和下半身塔,此塔为明清所造,窟内有唐代彩绘壁画原作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6.  10窟,晚唐,马蹄形平顶窟,高坛基,窟内原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现存一佛,二弟子和一菩萨移入文物库房保管,四壁彩绘有佛、菩萨、弟子像,佛背项光等壁画,窟顶正中彩绘莲花藻井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7.  左侧一小龛两侧的菩萨、天王石雕,堪称唐代石雕精品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8.  11窟,晚唐,吐蕃控制期所开,马蹄形平顶窟,高坛基,窟内原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现存一佛,二弟子和一菩萨军移入文物库房保存,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19.  壁画,特别是藻井中所绘飞天,飘带飞扬,身姿舒展,具有唐朝画圣“吴带当风”的艺术风范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0.  12窟,晚唐,三个尖顶浅龛,石雕一地藏二菩萨,雕像残留有彩绘痕迹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1.  13窟,晚唐,尖拱顶浅龛,石雕一立佛,形象庄严,立于半圆形仰莲台上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2.  15窟,盛唐,摩崖方形浅龛,窟右侧已经坍塌,石雕一佛二菩萨,均已被砸毁,今左侧菩萨相对完整,窟左侧阴刻题记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3.   16窟,北魏,原位于15窟至十七窟下方15米处悬崖上开凿的底层洞窟,1967年水库蓄水洞窟被淹,原泥塑涅槃造像切割成九块搬迁至对面的卧佛院,2001年迁至现址复原北魏时原塑层后陈列展出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4.   涅槃像通长8.64米,右胁而卧头枕二层台,颈细,身体修长书北魏晚期的清瘦型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5.   卧佛足登木屐,神态安详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6.  17-47窟均为唐代造像,摩崖浅龛,共有佛像24尊,菩萨46身,弟子16身,天王4身,夜叉2身,完成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造型简洁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7.   17窟,盛唐,尖顶浅龛,石雕一佛二菩萨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8.   48-58窟,唐代,其中51至55窟有题记,为唐永隆二年开凿,49至58窟为一长方形浅龛,共雕造像17尊,佛4身,菩萨13身,题记5方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29.   69窟,唐代,明代重绘,横长方形浅龛,石雕一佛四供养菩萨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0.   70窟,唐代,明代重塑重绘,平面呈方形,略呈穹窿顶,窟内原作已毁,仅存明代彩绘泥塑十一面八臂观音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1.   71-81窟,为浅龛,其中71、73窟为北魏造像,74窟最大为隋代浮雕力士像,其余各窟均为唐代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2.   82窟,北周,明代彩绘壁画,窟为马蹄形,低坛基,顶部凹凸不规则,窟内塑一佛二菩萨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3.  86窟,唐代开凿,明代重绘壁画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4.  96-120窟均为北魏造像,121-123为唐代造像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5.   125窟,北魏,外方里圆拱顶形浅窟,龛内石雕释迦和多宝佛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6.   134窟,北周,平面呈马蹄形,利用天然洞穴略加修正而成,壁画唐代重绘,佛光左右分别绘有普贤、文殊以及比丘与持伞盖者,高台基上塑一佛二胁持菩萨,菩萨两侧坐佛和立佛应为别处迁入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7.  3个佛塔窟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8.    171窟大佛龛,唐代开元十九年(731)开龛造像,明代重修,大佛前原有木构建筑,清代同治年间毁于大火,一尊弥勒佛像雕凿于百米悬崖间,蔚为壮观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39.  佛像高27米,高肉髻,上半身为石胎泥塑,下半身主要是泥塑,此造像是炳灵寺体量最大的佛像,也是标志性佛像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40. 当年由陇右郡牧使兼凉州观察使薄承祧出资建造,带有官方性质,规模大,建得特别精细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41. 据记载,明代重修时,将唐代佛头波发改成螺发,并增加了顶严,将唐代双领下垂袈裟改为袒右半披肩袈裟,大佛脚底的唐代莲台改为仰覆莲台

[转载]癸卯秋游甘青(七十二)炳灵寺石窟(下)
42.  千年大佛看起来就像新建,庄严慈祥

        炳灵寺还有上寺、水帘洞等处的石窟,特别是还有两个特窟,有时间去看看一定也会有不少收获,只是我们时间有限,还有160公里赶到兰州,于是我们在看了大佛后,就开始返回出口。
        然后驱车经过刘家峡前往兰州。。。。。。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