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坐西怀东,涅槃重生,
如旗袍般优雅诠释印象西方,
以奇绝风骨展现万千姿态。
她,
潘玉良,
倾其一生书情写爱,
道尽世间无数......
潘玉良
潘玉良是洋画运动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女画家,她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潘玉良是一位传奇的人物,因其绘画天分与实力在早期西画运动中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她始终保有一颗坚韧纯粹的初心,作为东方女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优雅的光芒。
自画像
执扇自画像(1939年)
《执扇自画像》着色单纯凝练,于东方审美格调中透露出表现主义直白而又含蓄个况味。
红衣自画像(1940年)
自画像(1949年)
1949年的《自画像》抛离了阴影的层次、形体的凹凸,进一步格式化了画家的精神形象,面目五官趋向于几何形的直白,直接展示了作者对平涂技法和二维空间的迷恋。此时,潘玉良更像是在熟练地描绘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跃然于面前的是自我意识镜像中记忆的、或者说希望成为的自己。
“比利时金奖”证书(1967年)
河上泛舟(油画)
对于风景画,潘玉良认为,画家首先需要有最基础的色彩理论知识,了解最基本的色彩搭配与基调、色相构成方法,进而才可以创新求变,充分调动视觉元素对画面中千变万化的颜色进行调配;要借助光感的效果来合理打造艺术氛围,不能过于盲从;亦不能过于主观。这里,潘玉良从内心出发,期望将情感和智慧有机结合,更为丰富而立体地表现感官世界。
住宅区(水彩)
洋娃娃(油画)
在探索多种表现形式以及结合中国艺术韵味创作之时,潘玉良开始在油画静物中运用线条塑造法、在彩墨静物画中运用油画技法,创作了具有中、西结合风格的静物画,其一是塞尚式的色彩体块塑造,其二是梵.高式的色彩线条塑造,她擅于利用典型的表现主义主观性色彩来粉饰客观对象,而使并不十分搭调的物品统一于一个和谐的氛围与色彩关系之中,色调搭配上完整规范。
1921年潘玉良只身前往法国,开始了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举目无亲的她先后去了法国里昂、巴黎,后又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
潘玉良骨子中有一股强大的韧劲,面对疾风,她从来没有放下过画笔。徐悲鸿曾发表评论赞誉潘玉良,其大意为:“中国画的振兴,我们这些男子都没有做到,需要向潘玉良这样的一个巾帼女士才能完成。”
戴花执扇女子 (油画)
双人袖舞
(油画)
双 猫
(油画)
苹果与花 (彩墨)
郁金香
(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