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洋县博物馆一件商代牛形兕觥的图像

标签:
转载 |
洋县博物馆有一件著名的商代象头牛身形兕觥(图一),诸多文献都有提及,然而关于其图像造型的含义,却鲜有详论者,这里予以解读,并请方家斧正: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3
4.前肢和肩胛骨的神鸟,有圆目,很像是鸮,另一只神鸟为臣字形,与其不一致。不过依据我们对于商周铜器图像的综合认识,两者都可以表现雷,或者讲都可以是震卦之象。两只与震卦之象有关的神鸟位于神兽四肢,其构图思维与震卦基本象征之一是腿足的理念是一致的。这样的雷鸟位于四肢,利于神兽以“乘雷驾电”的形式行走、沟通天地。另,四肢等有表示雷电神兽、神鸟,还可以表示该神兽获得了雷电之能量,并且从妇好墓玉牛有雷火符 [6] 等看,牛、象本身也可以象征雷,所以这样巫师、祭司乘之则更是若“乘雷驾电” [7] 。
中国古代卜骨以肩胛骨为主,中国商周至于战国,动物、人或神鸟的四肢或及肩胛骨 [10] ,经常出现雷电龙或者雷鸟或者离火形雷符或圆形加十字形雷符的现象,其实原因之一即是都与震为足、震为腿为胥为行走的基本义理有关。以火烧灼之。则与雷电都是火相符。我们看华胥氏履巨人迹生伏羲于雷泽,显然表明华胥与足与雷的关联,即与震卦的义理关联。姜嫄巨野泽履巨人迹显然也是这一原理的神话。舜生迁于负夏、存于妫汭,也是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夏即是蹲踞式,即是与雷有关的一种造型,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诸多巫师、神祖都采用这一造型,即首先是一种神鸟的造型,商人的神祖若复原,基本都是虎食人卣中蹲踞式神祖的造型。这样的蹲踞式即是夏字形。雷泽又名雷夏泽,其中的夏可能是蹲踞式造型的体现,而蹲踞式的造型特别表现即是腿和脚,所以战国出现的“舜”字的写法重要突出了其腿和脚,并且整个字形蕴含着“蹲踞式”。舜居住的妫汭,从妫字看,与象有关,妫汭实际是象泽。而象从商周以来,诸多证据证明其即是雷或震卦的基本之象,所以象泽即是雷泽一类的地域。舜弟名象,但是桀骜不驯若雷一样,象为其名,确是名副其实。其实舜的出生神话实际都属于雷泽生殖崇拜文化范畴,这一信仰从半坡文化以来就非常盛行,历代传说的早期神人、圣人之神诞或有关神话叙事基本都与其有关,这是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神话、宗教思维和哲学的基本概念,否则无法论证哪怕是这些问题中的基本问题。
本文的讨论还希望以这一案例表明,三代以来的图像艺术,尤其是诸多青铜器、玉器等的纹样,其主题是雷电文化,以及由之衍生的雷泽生殖崇拜文化,并由此衍生出与长子继承制呼应的文化 [11] 、生生不息的文化等,舍此基础理论则可能万论皆失。同时,我们对于各式纹样,包括各类生物,总体统一在震、生、雷、电以及获得雷电能量以繁衍子孙的图腾或拟人化神祖,总体可简化为震,由于震生万物,天帝合生万物于震,所以万类归震,这就是这些纹样归于震之象的基本依据。林巳奈夫先生对于商周青铜器纹样有卓越认知和不朽贡献 [12] ,然而总体上其方法和结论是有基础性错误的,其把商周青铜器的各式动物、神鸟等具体化为各式鬼神,各种饕餮、兽面具体化为级别不一的上帝、下帝和氏族象征之物,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解构。宏观上,三代纹样图像艺术主题应归于震之象,以及由之衍生的礼仪、制度、思想和文化。
另,必须提及的是,美国赛可乐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器物(图五),主要不同的是器盖象首额背的龙背为菱形,身有火字形,是典型的雷电一体龙,而洋县的这一件只有火字形花纹,只是雷龙。
[1] 除了侯家庄1001号王陵的少数特例,基本都是表示雷的。
[2] 商代少量鹿首龙有菱形纹,所以其为闪电神,不过只在铜卣系有发现。
[3] 我们定义的标准化饕餮中,基本都是雷兽,极少数是属于闪电龙。
[4] 两条鱼大小不一,与虎食人卣器底一样,正是呼应姊妹的。
[5] 多只显示鸟喙,这是由于其被饕餮所食的原因。
[6] 商代象身有的离火形雷符或雷火符。
[7] 商代这一文化盛行,特别是从侯家庄1500号王陵之闪电龙、雷虎和牛组成的“雷舆”看,牛可以表示车舆。车舆可为震卦象征,也可作为坤卦象征,这与牛可以作为震卦和坤卦象征并不矛盾。
[8] 有的动物、饕餮、龙或者神鸟四肢或两肢有饕餮等雷兽或雷龙、雷鸟或离火形雷符。
[9] 其翅膀和爪子即相当于人或动物的四肢。
[10] 有的腿是单独表现的。
[11] 雷为天地长子,震为乾坤长子,祭祀权长子继承,作为祭祀的礼仪之器,自然应有雷电文化图像和符号与之呼应。
[12]
林巳奈夫著,广濑薰雄、近藤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