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沙流河镇张庄子小学
复习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
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主要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正反比例的应用及判断,以及比和比例尺的一些应用。六年级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学情分析: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知识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自主梳理、展示评价、自测自评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掌握比和比例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生生评价等对整理的知识网络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问题解决: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自主梳理知识、检测知识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梳理进行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师:请同学们自主复习比和比例的相关内容,试着对相关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梳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思维导图或是大括号的形式)
课堂设计:
一、
师:我们来看一个脑筋急转弯,看谁反应最快?(PPT出示)从丰润到北京大约150KM,一只蜗牛15秒就到达了,你知道为什么吗?(生:在地图上爬到了),那你猜一猜他的比例尺是多少?(生:可能是1cm:150km)。看同学们反应真快啊!
我们学习过关于比和比例的许多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相关内容。(板书课题: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
【设计意图】由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
1、在课前,同学们自己梳理了《比和比例》关于知识和应用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这是活动要求:
(1)每个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2)组内同学认真倾听,同时学习组内同学的好思路好想法。
(3)修改完善自己的网络图。
(4)组内同学评选一张内容全面形式清晰的网络图,并由该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解展示。
2、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评议
三、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网络图
师:从同学们梳理的知识网络图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分别是从比和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梳理的。(板书:意义、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
1、PPT出示比的意义和比例的意义,根据定义哪位同学来黑板上写出一个比。(指名同学来写)
意义:3:5(向大家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这个比,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
3:5=6:10(说说你这样写的理由6:10是如何得来的,并介绍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意义:3:5
【设计意图】将比和比例的意义进行对比出示,并根据比写出比例,使学生建立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知识不再是分割独立的。
根据比的意义3:5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到黑板上写出,并介绍除法和分数各部分名称)
板书:
意义:3:5=3÷5=3/5
2、PPT出示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3:5还可以写成?(生板书)
板书:
师:比、除法和分数分别是根据什么性质得到这些算式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这些算式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式来表示?(生板书)
板书:
比
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的基本性质都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式来表示,使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发现知识的统一。
生:6:10就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得到的,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3×10=5×6
板书:
意义:
基本
3、PPT出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下对比出示)
同学们课前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了梳理,现在再用心读一读,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相同点是“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是“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PPT出示(正比例、反比例图像):
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图像对比出现,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如何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到底是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同时了解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随着变小,渗透函数思想。
正比例和反比例用字母如何表示?
板书:
正比例:
4、PPT出示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同学们对于比例的应用都很熟悉,那比的应用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六年级有45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 3:2,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同学们对于比例的应用都很熟悉,但对比的应用,没有进行梳理。在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所以我用了一道情境题,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板书:
基本性质:
正比例:
应用:按比例分配
5、师小结:同学们,看PPT和黑板上我们共同梳理的知识体系,和自己梳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黑板上以及大屏幕上的知识网络图,让学生与自己梳理的知识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对比整理更能体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渗透整理方法。
四、拓展延伸
要求:每位同学根据知识点,为大家出1道题,题型灵活运用,如:填空、计算、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等。比一比哪位同学的题最突出知识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要说出运用了哪些知识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出题,容易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出题测试,发现知识的难点、易错点。
五、回顾反思:
通过今天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梳理收获,既是对本课内容的回顾,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生齐读:温故而知新。
【设计意图】用名言的力量来鼓励学生,梳理旧知识,会有新发现。
六、板书设计:
意义:
基本
正比例:
七、教学反思:
2019年5月14日有幸参加了丰润区“国培计划(2018)--河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送教下乡项目”,到左家坞小学教授了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比和比例》的内容。
这节课在准备过程中,我校的张凤生副校长和国秀梅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校试课后,两位老师就学生知识网络图的展示以及教学环节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这节课的成果,是我校老师共同研讨的结果。
整理复习课,其实就是学生的知识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在课前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把比和比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虽然整理了知识网络图,但都是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先整理比的知识,再整理比例的知识,这样知识间还是独立的,没有形成联系。所以这节课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比和比例在意义和基本性质上的联系与区别。同时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的基本性质都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式来表示,使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发现知识的统一。在梳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时,让学生找出他们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如何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到底是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同时了解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随着变小,渗透函数思想。关于比的应用,我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梳理,在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所以我用了一道情境题,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通过黑板上以及大屏幕上的知识网络图,让学生与自己梳理的知识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对比整理更能体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渗透整理方法。
在整节课中,为了达到生生互动,生生互评,所以让孩子们回答问题后询问意见“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但是孩子们也许没有用过这种方式,也许紧张,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在互评的环节,有老师提出“没有给孩子们过多的练习”,而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根据知识点自己出题,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难点、易错点,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出题测试,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展示了一个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针对孩子们对知识梳理方法的渗透,第二课时再让孩子们把自己梳理的题目进行整合,逐个击破。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由于学生不善于表达,致使课上我说的内容比较多,以后会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熊光敏主任对本课给予了肯定评价,她指出本节课体现了复习课的三个特性:1、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梳理、归纳知识要点2、系统性,将知识的点串成一条线,进行了对比归纳整理,渗透方法;3、针对性,针对孩子们容易忽略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熊主任也提出了复习课的流程:忆、梳、析、练、测。
总之,通过今天的讲课,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努力提升,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