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20-01-22 10:05:08)分类: 感悟空间 |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学方式在改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很好地吃透教改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据我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没有很好的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割离。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汉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加深对母语的热爱。语文课上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在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情感的感染。语文课上的人文教育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的,而是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的,是伴随学生整个阅读过程的,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不少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笔者认为,过多的拓展会造成语文工具性的流失,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北师大教授张锐认为语文素养就像一条河流,文中的表面意义、故事情节、人物活动、文本特征是水上部分,可以看得见的,文本的深层意义、故事主题、中心思想、内在情感及情趣、价值取向、语言表达的技巧与艺术风格等是水下部分,是很难看见的,但并非不可能,而是必须深入水下。文本的民族文化背景、传递的民族文化信息、文本的文化烙印、后人应继承和发扬的社会使命是河床部分,这是早已附着在语言当中的。人们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把握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无论多么崇高的精神都是徒然。
二、 教学目标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语文新课程的特征是开放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所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重要任务。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注重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三维目标的设计过于笼统,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虚化现象。如:《社戏》(人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 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品读语言、提升感情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多读就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但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时,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如: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饱涵思乡之情的诗——《长城谣》,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选择两名学生来朗读) 师:读得很好,很熟练。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 (选自于笔者的一次随堂听课记录)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课文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活泼多样,教学气氛很好。但笔者认为,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最终只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对席慕蓉的思乡之情没有丝毫的触摸,如此朗读方式并不能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神韵,如同小和尚念经。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中的读分为“宣读”和“吟诵”。宣读只是依照对文字的处理,平整的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达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后句的分界,而“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解了,而且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精神已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由于朗读永远与文本的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所以朗读应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要与词义、句义、文意的品读有机结合。在朗读中,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并不是机械化的,而是一种再创造的、带有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在初步感知读物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去叩问和探究文本,以求达到心与心的共鸣。而现在的集体朗读,每位学生都是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完全是处于被动状态,是灌输式的,缺乏思想空间。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朗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从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滥用表扬性语言,课堂评价失当
对于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和否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课程改革提倡以鼓励、表扬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于是乎,在课堂中我们会常听到“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等等的话语,即使是再简单的问题也不惜大加赞赏。马克思认为,凡事要有个度。多表扬多鼓励确实可以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起尝试的信心。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为了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形成的明显的模糊之处、不当的地方不予以纠正,使学生形成知识误区和能力缺陷。“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有责任因势利导,拨正和疏通学生的思维通道。”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笔者认为,教师要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上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习的效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要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而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找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赞扬的同时,还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宽思路。按照行为心理学家的观点,奖励和惩罚在调控人的行为方面 的功能是有限的。奖励有助于强化人的正确行为,但不能遏止业已形成的错误行为,反之,惩罚能有效的遏止错误的行为,但不能强化人的正确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奖励和没有惩罚的教育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对待课堂评价,是语文教师亟待提高的一种能力。
以上四个方面是笔者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后的粗浅认识,要消除这些不良倾向,尚需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课改理论,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丧失了语文教学的本心。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案选编》 李禧同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