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殊肤质如何选化妆品?

(2015-05-13 10:50:59)
标签:

杂谈

受访专家:赖 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教授)

如何选化妆品,一直是女性热衷讨论的问题,对于特殊肤质的女性就更是一个问题。皮肤科专家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明白自己有什么样的皮肤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看该品牌最擅长的是改善哪些问题,同时要看成分上是否有可能引起过敏的,并且做好过敏测试,还要多听各界的口碑,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咨询皮肤科医生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选择某种化妆品,是因为售货人员的推销及明星的广告效应。
但赖维教授提醒说,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应该想到,一个产品好不好,不能够以代言明星的皮肤情况来判断。因为,一方面商家在选择的时候,会挑皮肤好的明星来拍广告,另外还有灯光、化妆等辅助手段。而很多销售人员本身并不具备有关皮肤及化妆品的基本知识,比如皮肤结构、生理,化妆品成分,很多人都只是一知半解,为了销售而进行推广。
最值得信赖的是专业人员的建议,比如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尤其是专门从事化妆品研究的皮肤科医生,或者有一定知名度、对一些化妆品进行过临床验证的研究机构,他们的建议才是有说服力的。

购买前做过敏测试
现在所有的化妆品都要求全成分标示,在产品包装上要把所有的成分都标出来。如此一来,产品有没有容易让自己过敏的成分,消费者一看就清楚。
化妆品中容易引起刺激或过敏的成分主要是香料,如大花茉莉香精、新国际香精、晚香玉A型香精、白玫瑰香精、紫丁香精、桂花香精等;防腐剂如咪唑烷基脲、对羟基苯甲酸酯、布罗波尔、甲醛等;重金属,如有美白作用的铅、汞等。
“不同的人引起过敏的成分不同,所以,在购买使用前,除了看清楚有没有容易让自己过敏的成分,还要做皮肤敏感试验,尤其是以前有过化妆品皮肤过敏经历的人。
敏感试验一般是在前臂屈侧或耳后的皮肤上做,涂一块直径约5厘米的区域,每天1~2次,连续涂3天。 
此外,赖维建议,皮肤比较敏感的人,除了先在肘部屈侧或耳后做敏感性测试外,还要在脸上选一个指头大小的区域来试用,因为脸部皮肤相比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敏感性更强。确认没问题后,才大范围使用。

挑选化妆品分肤质、性别、年龄、季节
油性肌肤尽量选用洗净力较强的洁肤用品,选用具有收敛性水类化妆品;男性,特别是青年男性,皮脂分泌量过多,皮肤大多偏于油性,应该挑选去油较强的护肤品;婴幼儿皮肤细嫩,皮脂分泌少,应选用专供婴幼儿使用的护肤品,尽量以减少刺激为宜;春夏季节温度较高,皮脂腺分泌旺盛,选用的产品不能太油腻,太油腻反而易生出粉刺等。

药妆:美丽概念模糊行走
有些人可能就会想到“药妆”两个字了。因为这两个字向来宣传的招数就是针对敏感肌肤,更安全。但,其实未必。
赖维教授指出,“药妆”在本质上属于化妆品。现代的化妆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化妆品概念,越来越体现和强调其功效性,但欧美等国的化妆品法规并没有作出相应的修改,所以药妆的概念是不被法规接纳的。迄今为止,国内外的法规上都没有一个关于药妆的正式定义。


敏感皮肤要注意
赖维说,如果是敏感肤质的人,使用专门针对敏感人群的药妆当然会更安全一些。因为化妆品中的防腐剂、香精香料、染料、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等成分,是引起刺激和过敏的主要原因,而药妆宣称其产品不添加或减少添加这些成分。
所谓敏感性皮肤,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也没有统一的概念,但一般看上去较薄,容易看到红血丝扩张的毛细血管),容易泛红、发热、干燥、脱屑,容易受环境因素、季节变化及面部保养品刺激。有过敏体质的人,或乱做各种皮肤美容治疗,或乱用化妆品的人,最容易出现敏感性皮肤。
比如清洁类产品,一般都含有表面活性剂,能够分解油脂,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一些药妆品牌的卸妆乳液不含表面活性剂,或使用的是十分温和的表面活性剂。由于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确实有人需要不含表面活性剂或使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的清洁产品,比如皮肤非常容易过敏,或刚刚做完激光手术,皮肤状态非常脆弱的人。但这种产品并非绝对好,脸上油脂分泌较多的人就不适用。
不过有一点要提醒:有些带有特定功效的成分本身就容易刺激皮肤或引起过敏,如有美白、祛斑、除皱功效的药妆品中含有食物熊果苷等成分,果酸、水杨酸、视黄醇和视黄醛类产品,还有高倍防晒品,不管是不是药妆品牌的,都比较容易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
此外,针对性强、有效成分浓度高,有利也有弊。浓度高了,效果明显,但引起过敏、刺激的概率也会增高。一些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美白作用的“药妆品”,虽然含有高纯度的左旋维生素C,但不仅不易保存,刺激作用也大。
所以,“药妆品”是否安全,要看产品的用途,还要看其成分,而且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绝对安全的产品。
文/李秋艳

注:原文刊于2013年第15期《家庭医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