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崇雨田(广东医师协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吴元凯
http://s2/large/0047o1Iuty6MhTECBgZ61
今年持续的高温多雨,给南方的登革热疫情推波助澜。如何警惕蚊子咬出的登革热?居家出外,有什么注意事项?
旅途中,被重创
前不久接到重症监护室(ICU)的电话,请感染科专家去会诊一位全身多器官功能受损的患者。
患者是一位江西小伙子,前后到云南、泰国旅游。在曼谷时出现高烧、全身酸痛、无力,立即回国治疗。在广州白云机场,其体温已高达40摄氏度;由于出现血压下降、血小板减少,身上多处有按压不褪色的小红点,伴有肝脏、肺脏、肾脏损害,被收到我院ICU抢救治疗,不仅用上了呼吸机,还进行了血液透析。
询问患者亲友后,获悉这位小伙子在云南旅游期间曾徒步旅行,且多次被蚊子、蚂蟥叮咬、吸血。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登革出血热。
夏秋季,流行期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该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包括两广地区最常见的白纹伊蚊(即俗称的花脚蚊子),和东南亚及海南常见的埃及伊蚊。
登革热在蚊子多、蚊子活跃的地区和季节高发。如夏秋季我国两广、福建、云南等地区。 伊蚊常在积水中产卵繁殖,且其在雨后叮咬人的频率增加。因此,夏秋雨季是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如广东为5~11月,而海南则为3~12月。
作为一种传染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如果患者再被伊蚊叮咬,体内的病毒进入蚊子体内,在蚊子叮咬下一个人时,可导致疾病进一步传播。
对于多数感染者而言,登革热是个有自愈倾向的疾病:多数患者在发病后一周左右,逐渐好转。
何时看医生
登革病毒感染后,并非人人都会发病。不发病的,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发病的,也轻重不一,轻的症状和流感没什么差别;重的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一样,可出现多器官损害、大出血、休克等,称为登革出血热甚至登革休克综合征,从而危及生命。万幸的是,严重病例发生率低,在我国更为少见,无需惊慌。
比较常见的,是下面两种登革热类型:典型和轻型。
典型的登革热非常有特征性:表现为突发高热,达39~40摄氏度,伴有疲乏无力,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同时颜面部潮红,像喝醉酒一样(称为醉酒貌),眼睛充血发红,淋巴结肿大;数天后可在全身出现伴有瘙痒程度不一的皮疹;皮肤可出现针尖大暗红色、按压不褪色的红点(出血点)或淤青斑块,也可有牙龈、鼻子出血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医院寻求帮助!
流行期间更常见的,是轻型登革热,表现为发热、中度乏力、全身酸痛,症状类似流感,不易区分。但如果在夏秋雨季,出现上述症状的前两周被蚊子咬过,同时有淋巴结肿大,或肌肉酸痛明显,或身上出现淡红色的皮疹,也应尽早排除登革热。若发现皮肤有针尖样的出血点,则应立即就诊——这些红点意味着身体血管受到影响,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出血。
周期性流行
在流行区内,由于患过登革热的人能维持多年的抵抗力,所以新感染的患者多数是青少年或儿童。但随着时间延长,曾经的感染者对登革热抵抗力逐渐下降,会出现一个流行高峰年。因此,登革热表现为隔数年周期性流行的现象。
截至8月13日,广州今年已累计有400例登革热(作为流行高峰年的2012年,广东全省也仅有474例发病)。该病在广东地区,一般会流行到11月份。
防蚊灭蚊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使用。预防登革热最重要的环节,还是防蚊灭蚊。
防蚊——
伊蚊常在屋外、野外阴暗处活动,雨后常由室外迁移到室内,叮咬人的高峰时间是日落前2小时(傍晚5~6点)和早上8~9点。因此,应避免在夏秋雨季的上述时段到屋外或野外尤其阴暗处活动,或尽量穿长袖衣裤,使用防蚊或驱蚊药水。室内除了蚊帐,也可选用各种驱蚊装置防蚊。
灭蚊——
家庭可使用各种蚊香、灭蚊喷雾、诱蚊灯、电蚊拍等装置灭蚊。社区可定期在下水道或静水水池中喷洒灭蚊药物。
防止蚊虫滋生,更为重要。清除居住环境中的积水,如花坛、瓦罐、空花盆,甚至洼地中的积水。不能倾倒的容器,可以加盖密封;对水生植物,最好每周换水,并适当刷洗以清除虫卵。
http://s5/large/0047o1Iuty6MhTTdPE0e4
注:本文(略有改编)刊于2014年第20期《家庭医生》杂志,9月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