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分类: 教学设计 |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4页、75页
教材说明
经过例1的教学,学生初步感受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在此基础上,例2加强对这种策略的体验,促进学生自觉地利用这种策略探索问题的解法。
例2通过三个小朋友的对话给出已知条件:“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的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教材在找出所有已知条件以后,用线段图表示这些数量关系,从图上能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三种花的朵数的关系。
例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设计解题步骤,并说出自己的思考。希望他们利用“绿花12朵”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2倍”,先算出黄花的朵数;再利用“红花比黄花多7朵”,算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次进行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的推理,体验这样思考的有效性。
例题保持“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这两个条件不变,把“红花比黄花多7朵”变成“红花比黄花少7多”,仍然求红花的朵数,仍然像上面那样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比较变化前后两题,在利用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过程中,都根据“绿花有12朵”和“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先算出黄花的朵数,再接着求红花的朵数。这是因为有直接联系的两个已知条件“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没有改变,所以解题思路没有改变。但是,求红花朵数的算法变了,这是因为红花与黄花朵数的关系变了,从“多7朵”变成“少7朵”。
教学例2,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条件向问题推理是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体验线段图能直观表示题意,能帮助推理的进行,有利于解题思路的形成。从而增强“从条件出发,向所求问题推理”的自觉性。尤其要注意题目给出的相差关系或倍数关系,这些已知条件往往是分析数量关系的突破口,是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解答已知三个数量减的关系和期中一个数量,求两一个数学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路,培养自觉地像这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与习惯,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上,直奔课题
昨天我们学习了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例2
1.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
要求的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用线段图表示则是:
http://s16/mw690/0046Q6K8zy7gIEQsKOb3f&690
http://s15/mw690/0046Q6K8zy7gIERkUqiee&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