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 ——“现代与经典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17-11-30 12:32:50)分类: 教学反思 |
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
——“现代与经典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17年11月17日-19日,我在无锡蓓蕾影剧院参加了“现代与经典全国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两天半的时间,大报告、微报告、课堂观摩、课后分享、点评等,满满的安排,满满的收获,意犹未尽。
活动伊始,郑毓信教授的报告《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响彻整个会场。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当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我们应当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去进行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并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理性人。数学课堂,是思维的课堂,安静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真地想、静静地听、轻轻地说;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真正的数学头脑是思维的头脑,是内省的头脑。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图形、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怎样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大师、名师们的教学设计、展示、报告给了我们很好地启示。
我只是领着孩子们一起算。很多人认为计算是枯燥的,但在张冬梅老师的课堂上,算式是读音对称的,是有规律的,计算也就是有趣味的,如:69×64与46×96、48×42与24×84……孩子们在计算、猜测、验证中越算越快,越算越正确,算着算着清楚了,算着算着发现规律了,算着算着开心地笑了。课后,张老师说:这节课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领着孩子们一起算,让孩子们喜欢上计算。是啊,数学是纯粹的,数学课堂就是要做纯粹的事。很巧,回来后刚巧要上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复习,教材编排的内容中第8题也是计算,我就来了一次大模仿。“126÷9、162÷9、216÷9、261÷9、612÷9、621÷9”这六道算式,让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有趣的计算、猜测、验证、归纳之旅。在孩子们的计算过程中,我听到了学生轻轻的自言自语:“会是这样的吗?”“我要找那三个数字呢?”……坚定地自言自语:“我就用4、3、2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432÷9试试看。”……开心的自言自语:“哇,我找的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除以9都没有余数,我猜对啦。””太有趣了。”……
半个,小半个,小小半个,小小小半个。强震球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新颖、大气,紧抓本质。把常见的小猴分桃情境改编成更贴近数学的小猴分饼情景,由小猴家庭的分饼问题引出数学大问题“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每只小猴吃到的饼最多?”,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经验,感知分得的饼不到一个可用生活知识半个、小半个、小小半个、小小小半个……表示;当生活知识不能简便、准确的表示出每只小猴究竟吃到多少饼的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数学地思考,从而引出数学知识“分数”,通过初步建模二分之一,深度认识二分之一展开后续教学。从生活知识到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二分之一到深入认识二分之一,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乃至几分之一的学习,层层抽象,层层深入,紧抓分数的意义。黄爱华老师围绕“三角形特性”的核心问题——稳定性展开的《认识三角形》教学,同样吸人眼球,戳人心灵。罗明亮老师《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同样吸引我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值得我们效仿。
学习,是从“有”到“更有”。学习的过程,就像一个“圆”不断放大的过程。后期的学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之上,兼容前期的已有,不断“放大”着已有,变得“更有”。学生的学习是这样的,教师的学习也是这样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