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图形(一)”教材分析之再理解

(2015-09-14 21:32:56)
分类: 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材分析之再理解

一年前,读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析,虽然花了点时间与心思,但忘得已经差不多了。明天,新上岗的教师要上这节课,虽然课堂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常规,但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还是要涉及的。乘此机会,我再来读一读,找找新的认识。

1、所谓的直观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2、教材的编排流程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1)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2)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3)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4)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5)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三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编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出发,把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步骤,很合理有效。去年我就是按照这样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得很积极主动。

3、对场景图的理解与把握。

根据教材的要求,最好是让学生们在搭积木的游戏活动中引入新课,这样的话,学生能够在直观感受与直接操作中进行感悟不同及分类,很理想化。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如果照这样做的话,学生很兴奋,课堂如果把握不好,会失控。因而我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让学生们先搭,而是先说。说说自己看到了些什么?(小朋友们在搭积木,有很多的积木。)再观察。观察这些积木一样嘛?(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你认为哪些是一样的,上黑板指一指。然后重点进行比较(教师准备好部分教具)请小朋友们交流,一样的一样在哪里?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学生说的可能不完整,不到位,表达不清楚,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指导学生说规范的话,说完整的话。最后进行分类,抽象出立体图形。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从而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这四种立体图形教师是要画在黑板上的(可以提前画在纸上,然后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映入大脑的,不是课件的一闪而过。教师结合立体图形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认识这四个立体图形。

4、一点说明

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立体图形中的球与平面图形中的圆混淆,教师要相机稍作区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