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素材2——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必修课程)

标签:
高中化学情境素材元素周期律 |
分类: 高中化学情境素材 |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
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提出“三素组”。
1862年,法国的地质学家尚古多(Chancourtois1820-1886)绘出了“螺旋图”。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
1864年,德国的迈耶尔发表了《六元素表》。
1865年,英国青年化学家纽兰兹也发现: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每隔八个元素就有重复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出现,因为和音乐上的八度音相似,所以称“八音律”。
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1869年,他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它在周期表中排列了当时已经知道的63种元素。
当找不出任何别的办法使排列不致违背即定原则时,门捷列夫就在周期表中留出空位。他还大胆地做了预言,他所预言的这三种元素全都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郎在研究闪锌矿时发现了新元素镓,它与门捷列夫预言的亚铝性质一样。于是镓就成为化学史上第一个先有理论预言,后被发现认证的元素。1879年,瑞典化学家尼尔森发现了亚硼--钪;1886年德国化学家温克勒尔发现亚硅——锗。门捷列夫预言未知元素15种,后都被实践所证实。
1902年捷克化学家布拉乌勒尔设计的周期表中有几处颠倒了原子量的排列。
1905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设计的专表也有这种现象。
1913年荷兰人范德布洛克指出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数。这一假说开始把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序数和原子结构联系起来。
1913--1914年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莫斯莱对X射线技术进行了研究,从而验证了范德布洛克的假说,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它们原子序数的周期性函数。原来在诸原子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的核电荷以及核外电子数。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就立即把原子序数放进周期表中, 代替了门氏的原子量。
1920年英人查德维克证实了摩斯莱的工作。这样,使元素周期律获得了新定义: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由元素形成的各种化合物的性质,皆与元素原子核电荷的数量成周期性关系。
遵循周期律,把众多的元素(118种)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系统,称做化学元素周期系,周期系的具体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