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069】商业银行创新表外业务【2】
(2022-05-12 13:10:49)
标签: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商业银行创新表外业务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069】商业银行创新表外业务【2】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二、银行提供的承诺业务 银行提供的承诺业务分为可撤销和不可撤销两种,可撤销的承诺业务包括贷款期限、透支限额;不可撤销承诺业务主要有回购协议、信贷承诺、票据发行便利。 1. 回购协议 回购协议中指交易的一方向另一方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并承诺在未来特定日期、近观约定的价格从另一方购回的交易形式。 银行参与回购协议可能以两种身份出现:一是为解决头寸不足而暂时出售持有的证券并在以后购回;二是银行购入其他机构持有的证券以后回售给该机构,这相当于对该机构发放了一笔以证券作抵押的短期贷款。严格地说,回购业务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表外业务,因为不论是银行售出或购入的证券都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虽然回购协议仍列入资产负债表吕,但《巴塞尔协议》中仍将其列入表外项目,并规定茯换算系数为100%。这是因为回购协议一般较短,通常是隔夜回购,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时间为一个月,故不能及时地将其反映在表内。 2. 信贷承诺 信贷承诺是指银行在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评估的基础上与借款客户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银行将在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需要提供贷款便利。作为提供信贷承诺的报酬,银行要向客户收取承诺佣金。 首先,信贷承诺对于借款来说,具有较大灵活性,获得承诺的借款人等于拥有了一种保险,享有机会灵活的选择余地,可以随时根据自身的营运状况,确定用与不用、用多用少、用长用短,以求最为经济合理地使用资金,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其次,贷款协议具有可观的支持性。借款人通常都依靠承诺来有力支持自身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的信誉,尽管付出了一定的承诺佣金,但往往在更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筹资成本。对于承诺银行来讲,贷款承诺首先具有较高盈利性。申请承诺的借款人通常都把它作为一种性工具,因此银行并不需要实际运用资金,仅凭信誉实力就可以赚得较高的佣金。其次,贷款承诺具有较低成本性。由于在贷款承诺中多是银行所熟悉的优质客户,调查分析的成本很低,这样有利于降低劳动成本支出。 信贷承诺有三种类型,即定期贷款承诺、备用信贷承诺、循环承诺。 (1)定期贷款承诺 在定期贷款承诺下,借款人在承诺期限内只能提用一次,如果借款不能一次提用承诺的全部资金,承诺金额实际已降低至所用的金额。贷款的期限则通常是借款人提用承诺时承诺的剩余期限。 (2)备用信贷承诺 在这种承诺下,借款人可以在承诺期限内多次提用资金,一次提用部分贷款不影响对其他剩余承诺贷款的提用,开始偿付利息的贷款不能再提用。这是直接的备用信贷承诺。此外,还有两种变形的备用信贷承诺。一是递减的备用承诺,是在直接备用信贷承诺的基础上,附加承诺额度将定期递减的条款,当剩余承诺贷款客户不足以扣减时,银行可以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本金,以补足扣减的承诺额,这种承诺意在鼓励借款人尽早提用或提前偿还本金。二是可转换备用承诺,是在直接的备用信贷承诺的基础上,附加承诺转换日期的条款,在此日期前借款人可按直接的备用信贷承诺多次提用资金。如果一直未用,则在此日期之后备用承诺转为定期贷款承诺,只能提用一次;如果已经使用,则在此日期之后,承诺额降至已提用而尚未偿还的金额为止,未提用部分失效。 (3)循环承诺 承诺期内,借款人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可以多次提用,并且可以反复使用已偿还的贷款,只要借款人在某一时点使用的贷款不超过全部承诺额即可。这是直接的循环信贷承诺。此外还有两种变形的循环信贷承诺,其作用机制与备用信贷承诺中的两种形式相似。一是递减的循环承诺,即提前确定一个递减的额度,每隔一定时期扣减承诺额。二是可转换的循环承诺,即在转换日之前,是直接的循环信贷承诺;在转换日之后,是定期贷款承诺,承诺额降至已提用而未偿还的金额,未使用的承诺部分失效。这种协议期限较长,客户随用随还,还了再用,银行为此收取承诺费,作为提供这种优惠的报酬。 3. 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指银行同意票据发行人在一定期限内发行某种票据,并承担包销义务。在这种方式下,借款人以发行票据的方式筹资,而无须直接向银行借款。在欧洲货币市场上,这种业务非常流行。 如借款人发行的票据不能如期售完,银行将负责买下剩余的部分或以贷款的方式予以融通。如果借款人是银行,那么它所发行的短期债券通常是可转让大额存单。如果借款人不是银行,那么它所发行的短期债券主要为欧洲票据。票据发行便利使借款人得到了直接从货币市场上筹得低成本资金的保证,并能按短期利率获得往来银行长期贷款的承诺,银行则不但收取手续费,而且维持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在该项业务中银行实际上充当包销商的角色,从而产生了或有负债。 资料来源: 马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6):131-136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