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营销【7】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基本特点
(2022-03-28 11:08:59)
标签: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点 |
互联网金融营销【7】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基本特点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1. 无形性 区别于有形产品,互联网金融作为服务类产品是非特质产品,顾客在购买之前,一般不能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或感觉到,通俗地说,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出、尝不到、摸不着,如果借助第三方支付实现付款、转账等都没有物理或特质属性。如此, 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介绍与传播就不能像有形产品一样,直接对产品本身调换角度地展示产品的功能特征以激发顾客购买欲望,而只能间接地借助于口碑或代言来实现。而且,与有形产品相比较,金融产品的无形性也导致不利于专利保护。 2. 无差异性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服务(包括金融产品服务)是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顾客)的主观感受的价值共同构成的,即服务提供者成为服务的一部分。不同服务人员(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不同,同一服务者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服务质量也不同。可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服务提供者与顾客或用户不直接接触,服务的差异性弱,同质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是货币,而货币只有量的区分而无质的差别;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只有规模大小和信用高低之分,也没有业务范围业务领域上的差别。如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容易为对手所模仿。 3. 共享与普惠 开放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属性,也是互联网金融最显著的特征。对互联网金融而言, 开放是共享与普惠的前提。共享主要有数据共享、平台共享两个侧面,而后者体现了普惠。关于数据共享,以前的环境信息、顾客信息等作为重要的商业机密只在单一体系内流转;而互联网背景下,在保证客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企业有望获取以往难以获取的海量信息,例如依托互联网的交易数据,挖掘和分析客户需求和行为模式等。通过用户数据挖掘和分析,帮助银行高效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和进行风险识别、控制,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关于平台共享,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以及“二八定律”下小顾客的“歧视”(小额客户的借贷需求、理财需求等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向长尾化,覆盖面广,有明显的共享与普惠特征,不排斥小额客户,1元钱可以理财、1 000元可以借贷。无论是谁,只要有信用,均可以在应急之时,获取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包括存、贷、汇。当然,普惠还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成本低这个侧面上。 4. 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成本低表现在买卖两个方面。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无须开设遍布全国的实体网点和机构,仅需依靠网络终端(PC端和移动端)的虚拟网点,即可实现销售;与此相对应,顾客或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选择与购买。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比起传统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简便,信息对称性强,凡计算机系统能处理的金融交易尽量不用人力,凡电子渠道能够销售的金融产品尽量不用网点,凡远程集中能够处理的业务尽量借助于互联网而只用少量人工和场地。如此的交易,在几乎没有实体网点、无须人工服务的情境下,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中介费和手续费得到降低,不但货币成本低,而且顾客还能够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办理金融业务。 自然降低了顾客的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5. 交互性 交互,即交流互动,互联网是即时性、交互性很强的媒体,而互联网创新的精髓在于交互性。互联网金融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相互连接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建立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而互联是互通的前提。互联网作为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就是企业与客户的相互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连接、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连接。这也是互联网的价值所在。其二是互通信息,即信息流通的交互性,互联网相互连接的各个节点之间都可以互通信息,有企业与顾客(或客户或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也有客户或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如论坛、贴吧等。其三是相互影响,这是互通信息的衍生交互。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网络输出相关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广告促销等)会影响甚至改变顾客购买欲望、消费倾向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顾客的及时或即时反馈(包括抱怨、牢骚、意见或建议等)也会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改进服务营销组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也帮助顾客实现了参与的愿望,即所谓顾客共同生产。如果顾客积极地参与到服务过程中,那么他就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由此导致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得到强化。 6. 便利性 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全新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在网上完成交易,顾客不用去实体网点,也不必排队等候,这给顾客带来了便利。其二在大数据支撑下,借助于日益健全的征信体系和科学的风控管理,审批周期短,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其三,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越来越便捷,随时上网、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使顾客可以24小时内利用自身碎片化时间享用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转账支付、理财投资、证券交易等金融功能,只需要在手机、电脑终端按键即可。 7. 产品等距,或称等距性 实体经济情景下,产品有服务范围、服务半径之别,顾客往往就近消费。就金融产品而言,每一家银行都有自己的实体服务网点,可是各家银行的网点数量及地理位置不同,如某个区域只有工商银行而没有其他银行,这种有形距离的差距(有的小银行网点数量少,覆盖面很窄)给顾客带来的便利性不同,顾客付出的时间成本自然也各不相同。而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致使各竞争对手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距离顾客是相等的。产品相同(即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明显的同质性,即无差异性),与顾客等距,顾客成本相同, 竞争就更加广泛、更加激烈,而且竞争的关键不再是渠道、网点,而是越为越依赖于产品组合利益最大化,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根据顾客需求,优化产品组合,增加顾客感知价值(整体顾客利益),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8. 对数据的依赖性 金融业一方面是大数据的生产者,同时金融业也是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大数据及其分析挖掘技术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就不会出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大数据的依赖。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支撑,刚刚提到的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共享与普惠等特征就都不存在。由此,这个特征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征。互联网金融对数据的依赖重要体现在征信、风控与精准营销上;同时也表现在顾客需求发现机制与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 9. 可增值性 金融产品不同于一般服务产品,其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金融产品包括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也给顾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盈利,如互联网理财等。这种增值性也是顾客购买金融产品的目的所在。 10. 客户关系的持续性 这是金融产品的共性,也是金融产品使用价值的特征所决定的。通常,消费者购买普通产品时,产品与顾客(或客户)之间建立的关系是一次性关系,而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金融产品要建立的关系具有持续性,很少有客户与银行只进行一次性交易,而是需要与银行进行多次的交易活动,如信贷产品需要按期还贷或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催贷、理财产品双方都希望增值,作为外行的顾客(投资人)期望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这客观要求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要配备一些具有全面而专业金融知识的专职人员经常性地为其提供金融咨询服务。 资料来源:
刘风军著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