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4-10-06 14:02:36)
标签:

情感

分类: 思想与观点

王淑萍(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数学学习素材,创设一个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问题情境,也是我们老师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本文将围绕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四方面内容,与您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

1、什么是问题情境

百度词条上是这样定义问题情境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创设求知刺激模式,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探索的任务。它包括知识的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和问题的操作空间。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个人理解,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是核心的、本质的, “情境”是辅助的、形式的。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命。个人的另一个理解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创设的“情”+“境”良好的情绪+知识产生的环境。这里的情,指的是教师的激情、真情,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这里的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

2、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问题情境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其核心就是问题情境。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奥苏伯尔的有意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从数学本质与教师角度看其目的和意义

数学问题情境,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的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第一件要教他们的,是教这些青年怎样思考。”其实我觉得,作为教师,最难的是,怎样令他们主动思考,令他们觉得思考是有意思的,是值得花时间的。那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无疑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

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提出“人大部分的学习,都靠自己,而非依赖老师。教师最多只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在于先释放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给他问题去想,让他看到方向。”我们老师怎样做才能实现它?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失为实现它的一个好办法。

小学数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有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有操作可以体验感悟;有争论可以深化理解;有评价可以导向正确;有反思可以促进内化。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如果能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定会在课堂上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从学生角度上看其目的和意义

作为老师,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有“差”生?为什么有些知识我们讲了几遍,学生还不会?其实思考过后,无非是学生不想学。对知识的态度决定对知识的结果,学生态度的转变才是我们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起点”应是“问题”,并且应该是学生“内需”的问题——内心中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活动的必要。恰当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恰当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概括言之就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主动探究提供平台,深刻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内容的载体,是展示生活内容、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能激起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活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经验,形成解题策略,引发新的数学活动。那么问题情境创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与策略呢?

1、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关注知识本质,坚持目的性的原则。

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创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认识、体验、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2)贴近学生生活,遵循趣味性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中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动物、游戏、童话等;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和任务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创设问题情境。

3)张显教师风格,体现丰富性原则

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如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没有唯一的标准策略,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所不同,有的擅长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有的风趣幽默擅长与学生互动交流,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们每一位老师必然形成一定的个人风格。张显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自己形成的特色上有所创新,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

2、问题情境创设的步骤

1)明确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每一位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好学情及教材分析,方能有的放矢。

2)选择素材。可以从热点的问题中选取素材,从实际的生活中选取素材,从例题和考题中选取素材。

3)提出问题。这一过程,我们要关注三个问题,即:教师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3、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改编教材中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把学生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趣味,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创设了双胞胎妈妈为孩子分早餐的问题情境。四片面包、两杯牛奶、一个橙子,她们的妈妈会怎样分呢?

(2)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课例:《生活中的推理》,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的脑筋急转弯:明明家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抓关键句的教学重点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突破。

(3)创设悬念问题情境

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新颖别致、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例:《24时计时法》,两个10时吵架了,一个说10时的时候小朋友在上课,一个说10时的时候,小朋友在睡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4)创设游戏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课例:《可能性》一课,设计了摸球游戏、抛骰子、幸运大转盘一连串的游戏情境。

(5)创设故事问题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形象性强,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课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创设”慢羊羊村长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三个分数的大小,为自主探索研究,同时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6)创设音像动态问题情境

学校多媒体设备先进,老师们都擅长利用其优势,使得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图更加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像动态的问题情境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7)创设模拟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成体系的,我们的老师要关注知识的前知与后续,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圆椎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三角形的面积》与《平形四边形的面积》,《面积》与《周长》……我们老师都要可以创设类比的问题情境。

(8)创设数学历史典故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的本质,用这样的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感受数学文化。例如《鸡兔同笼》等。

(9)创设想象性问题情境

主要应用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恰当的想象即能训练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课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长宽高时,先给出完整的长方体,接下来去掉其中的一条棱,让学生想像完整长方体的形状,然后再去掉一条棱,进行想像,最后追问,只要给出几条棱,你就能想像出一个完整的长方体?长宽高的知识重点得到突破。

(10)创设示错法问题情境

设“错”质“疑”,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制造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错中生奇”、“疑中生趣”。

西人谚曰:“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教学中也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知。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见奇”。巧妙的创设错误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11)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例:教学《复式棒形图》时,就从统计学生下学年最想去的旅行的地点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采访、统计、制表的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

(12)创设问题情境串

教师在教学时不善于创设情境或是情境过多过繁杂,那么课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或是学生思路千头万绪,学生也容易感到疲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创设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例:《分数的除法》,创设了“小雄的疑惑”的问题情境串,让学生尝试回答,6个薄饼,如果每人吃2个、 个、 个薄饼刚刚好!你知道他们共有几人聚餐吗?从浅入深,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

4、问题情境创设的时机

(1)根据学生课堂表现

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更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有利时机。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处有:学生思维活跃时;学习兴趣高涨时;课堂气氛活跃时;学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时;或学生思路囿于一域、走进死胡同、“卡壳”而无法“突围、突破”;学生厌倦困顿、产生疲劳时等。

(2)根据教学内容

①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其经验做法是: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站在新旧知识的切合点上展开启发;通过举一反三寻找异同点,对比中启发;指导学生读书后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进行直观启发;还可逐步提问引导。

②在关键处设疑。这既能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关键处较多,除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外,还包括课堂教学开始导入时、教学内容的过渡处、教学内容的空白处、学生因学习内容抽象感到乏味时、学生疑惑不解时、课堂教学结课时……

三、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情境

1、将情境图化静为动

“动”,就是将情境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也可以将情境中的情节让学生表演出来。

2、将情境用故事串起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3、替换问题情境题材

现行的几版教材中,均有主题人物出现。如:人教版的聪聪、明明……北师版的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廿一世纪版的温子豪、温子晴、李家儿、李家希……这些虚拟的人物学生会一直感兴趣吗?当然不会,那么学生感兴趣的又是谁呢?无疑会是:自己、老师、同学、身边的人、明星、动画片中人物……

在《路程、时间和速度》一课时,将教材中的情境人物,转化成班级三名男同学的跑步数据,学生一下子兴趣高涨,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解决问题的内部趋动。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1、真实生动,避免虚假造作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或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提取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为了追求时尚捏造的。倘若如此,这种虚假造作的情境只会使教学脱离数学本质,学生也将在被欺骗的情绪体验中产生不良的数学学习感受。

2、审时度势,避免画蛇添足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

3、简单高效,避免事倍功半

创设的情境要能比较快速地进入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行学习,获得体验。

4、与时俱进,避免坐吃山空

黄爱华在1994年—2010年全国各地公开七次上《百分数》一课,七个不同的情境创设,每一次都是全国示范课水准,但每一次,黄老师又都会关注时代的发展,有所改进。名师近乎完美的课堂还与时俱进,常上常新,我们在日常教学时,也同样要不满足于之前的成功,避免坐吃山空。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关于情境问题设计的一鳞半爪的实践和体会。我还在想:如果我们逐步具备了比较敏锐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肯定会从不断发现的客观和主观的问题中,从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尝试和反思中,悟出更多有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不正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问题情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