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陌上花开清风徐来灼灼其华——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2022-03-14 14:11:01)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读书心得 |
深度学习陌上花开
石屏县异龙镇中心小学
乍暖还寒晴复雨,深度学习兆丰年。每一本书,都是一种态度的宣扬,一种精神的延续。这个寒假很感谢张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为深度学习而教: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这本书,使我深切体会到过去对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为解决眼前问题而学习的弊端。
作为一名教师,前沿的教学理念是平时教学工作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但是由于日常工作的繁杂,回顾以前的教学工作,似乎已忽视它很久了,我一直苦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忘了这根本性的东西,忘了检查自己的指南针是否还在。站在三尺讲台上,可能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课堂上我们更是争分夺秒,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可能会占课,可能会拖堂……而学生却不领情。相信这样的现状,每个老师都可能遇到过,读了《为深度度学习而教》一书,我真的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深度学习”就是为理解与迁移而学习,是一个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如果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新分类来看,深度学习就是要最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意识,如果从素养角度来看,深度学习能力就是学生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学”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教师的“教”中,并在此中师生获得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深度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亲身经历知识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形成丰富的内心体验;强调着眼于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例证和学习材料;强调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具有真实情境的活动,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促进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应用。
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追忆。教学时通过我喋喋不休的努力,当时学生好像明白了文中所表达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和“借物抒情”写法,但习作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是深度学习还是浅层学习,一写便知。课后我让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抓住事物特征,展开具体的描写,将自己某种的情感表达出来。但一交上来,打开一看很多同学所写的就空洞无物,不知所言。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师,潜意识里也许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对于知识点没有系统的建构和呈现,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以为随便一讲学生就能接受理解。作为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就是碎片化、分散性的,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有深度学习的意识,教师多费点心思,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与环节;学生全力以赴,加深学习印象,也许我们就能达到由表层知识符号的传递转变为重要的、可迁移的知识构建,重构深度课堂教学。
本书在围绕大概念建构学习中指出:要将课程的重点聚焦于概念上重要并可迁移的知识上,教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就可以开展“一项关于
这样的学习过程,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嘴,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将“讲”堂变为“学”堂。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孩子太笨了,其实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明白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这是它具有育智、育德、育美的价值。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知识与人的具体关系。努力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去选择、加深、拓展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持久学习,增强其对信息的记忆,引导概念上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新变化,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切相遇,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一切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有效教学前路漫漫,“深度学习”道阻且长,通过学习我对深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只有走到课堂深处,走到学生最近的地方,教学改进才可能更深刻地触及核心地带。在今后的教学之中将把“深入学习”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所中反思,在反思中积淀,在积淀中成长,进而促进深度学习在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在“教”与“学”中遇见更美的时光,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