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组块教学”三部曲——《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
(2018-08-29 17:47:35)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读书心得 |
遇见“组块教学”三部曲
——《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
语文组块教学》读后感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风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这段话是对“遇见”的诗意描述。而我想用“遇见”这个来描述我对“组块教学”的主观感受。
“组块教学”,一个听起来似乎有点生硬、呆板、单调的语文教学方法,最初的道听途说让我误会它单纯地把文本分割成块,即“生字词语识记、课文内容理解,知识拓展运用”等专项归类教学。这样的分割岂不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与思想性?这样的组合岂不削弱了文本的文学性与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何新之有呀?听名字就感觉有些老套,难道教学改革也如同服装潮流每隔50年就要流行一次?
是呀!正如薛老师自己所言“组块教学”这个不那么可爱,似乎还带着点泥土气息的教学方法名词,除了给我带来满脑子的纳闷之外,并没有吸引我主动去探寻的目光。我从未在百度词条中搜索过它,它在我的意识中犹如一块尘封的璞玉。
一、初见“组块教学”的真面目
第一次真正遇见组块教学的课堂实施,是缘于2016年4月跟随张海萍老师远赴义乌绣湖小学,现场观摩了薛法根老师的弟子范建健执教的《赶海》一课。范老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设计了“锤炼动词找趣事、紧扣叹词悟情趣,叹词的迁移运用”三个板块让学生在不断的不同的语言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去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味,把课文教出了语文味。
那时,我竟才知——原来,组块教学是这样的!它简明而不简单,专一而不单一,丰厚而不繁杂。这是多么值得我去学习运用的一种教学新方法呀!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已学着用,如在上《火烧云》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关注了描写颜色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虽然都是描写颜色的,但它们的构词方式不同,有ab式的,abb式的,abac式的。让学生记忆积累后,我再让学生去洗洗,我们把新的日落要求,至少用上五个描写颜色的词,先观察后写,不能与书中的语句重复。记得那几天居然连续天阴后五天才天晴,学生都等着急了,但后来写出来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二、再遇“组块教学”的异彩
在今年4月24日的例行网络研修中,我们观看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视频《半截蜡烛》,这堂课也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薛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的亲切幽默,薛老师的巧妙点拨是那么的精准睿智,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我被薛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折服,为组块教学的神奇魔力所着迷。
2018年4月24日晚八时,我如约守候在电脑旁,观看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这是我第一次听薛法根老师讲课,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是这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
一台好戏,必然会由一个精彩的亮相开始!一堂好课,一堂名师上的好课,也应该会有一个不一般的开课。
然而,薛老师一开课就是让学生听写词语。如此平淡老套的开课方法,让我大跌眼镜。听写的四个词语分别是:半截蜡烛、绝妙的主意、危机、厄运,听写完后就用“烛”扩词,一边被薛老师幽默的语言所打动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一小点小失望。但是,透过让学生听写的这四个词语,我仿佛嗅出那里面藏着的不寻常。果然,一个“绝妙的主意”就带领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了课文学习。在辨析了这一主意“妙”也“不妙”之后,薛老师又引导学生要关注这四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原来寻常之中藏着不寻常!
这半截蜡烛点燃了我对组块教学的期待,组块教学,如同一个小小的魔方,用心翻转出了语文课堂的新天地。我渴望自己也能运用组块教学的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智慧,共享言语智慧课堂的美妙,真正教会学生能说会写。
三、真识“组块教学”的内蕴。
在这个暑假阅读《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这一书,走进书本,走进薛老师的组块教学城堡,对于组块教学的疑问与期待,薛老师都在书中平实道来,解决了我的困惑,满足了我的期待。让我们作师者的,看过此书后,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组块教学?它有哪些基本模式和基本特点?如何去进行具体的操作呢?这些必须知晓的理念,薛老师在书本的上篇中作出了简明的阐述,一看即知。
如何确定语文课时教学的核心目标?如何运用组块教学方法重组语文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开展板块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呢?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静心阅读中篇的教学策略,并结合下篇中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去比照体会,就能慢慢咀嚼出实现一课一得的方法,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真正实现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一本好书,是值得我们慢慢去读,不时去翻看的, 书中的某些句段,也是值得我们去牢记、实践、分享的:
分享一:说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话,就是不重复别人的话,做老师的,不能把书本上、教参上,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简单地搬到你的课堂里煞有介事地说给学生们听。唯有你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和见解,才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才会唤醒那些倾听的耳朵,当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心不在焉,听而不闻的时候,你先要检讨的是自己。不读书,不思考,你就会变得平庸而无趣,到时候只能人亦人云,重复别人说过无数次的话,当你觉得别人的话新鲜啦,说明自己已经落伍了。把别人难以理解的道理,用自己的话通俗易懂的说出来,是一种理解的通透的表现。(这是薛老师在前言中说的话,我想:我们也该像薛老师一样,多读书,多思考,学会说自己的话。)
分享二:阅读教学“三部曲”与阅读教学“三不教”。
这两个要点在书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课本第13页和46页都谈到了唱好阅读教学“三部曲”的方法是:第一是“减”,利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第二是“联”,根据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连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出来,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显内核。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视野。第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例如《匆匆》一课中充分关注了文中多次出现的叠词,对叠词的重锤敲击, 让学生体悟了叠词之美。叠词就是一个教学内核。
在课本的第20页、24页、166页,都谈到了“三不教”。“三不教”即学生已经学会的不需交;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不教。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可以借用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遍,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懂,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老师教。
分享三:文章的读法和写法。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味的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只会注意那些引人入胜的章节,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那么学生有可能天天写,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究竟什么样的读法才是具体实在的读法呢?薛老师借用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的方法,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应重点关注书中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作为教师,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若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后,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比如《祖父的园子》中“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两段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这篇文章中值得学生去迁移运用的一个写点。再如《父亲的菜园》这篇课文,几年前我上的时候让学生仿写的内容是最后一段,因为那时觉得这一个段写得美,是排比句。今年我再上这一课时,根据单元训练重点重新做了调整,这一刻要迁移运用的写法应该是“采用抓住人物言行,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了觉醒父亲性格特征的三句话之后,我就创设了“语言描写练一练”的情景:快放学时,王老师突然不知要把第27课的第一二自然段背了,才可以回家。一听此话,我们班的好记性晓东(
分享……
书中值得记住,借鉴的话太多太多……遇见这本书,就如同遇见了薛老师,似听他在不紧不慢的分享他这摸索研究了18年的教学经验,更似听他在不急不缓的讲述他自始至终对语文教育本真的执著与热爱……让我们记住薛老师的话,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康庄大道。
都说: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无疑,遇到薛老师,就是遇到了对的人。在这个盛夏的假期里,我们遇见了一本好书;在这个初秋的夜晚,我们在网络研修中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次次交流与聆听中,我们遇见自己在不断成长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