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教学有感》(二)
(2018-03-01 15:18:26)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读书心得 |
聚焦审题
——《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教学》读书心得
异龙镇中心小学
何捷老师是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特等奖获得者,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福建省作协会员,"游戏作文"、"百字作文"的掌门人。他是教学、写作、演讲的多面手,其作品《作文真经》、《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等广受学生、教师、家长们的喜爱。而这个假期我就有幸读到了《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教学》一书。
本书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命题作文进行阐述,既有理论论述,又有课堂教学实践呈现,可操作性强,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全书分五大板块,分别为:
第一辑
第二辑 对症下药——写作技巧针对性指导
第三辑 文以载道——习作德育齐步走
第四辑 知行合一——课外实践写作指导
第五辑 触类旁通——作文与日常教学
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命题作文教与学进行剖析,并融入游戏和故事教学成分,让孩子因爱上作文而下笔如有神助,也让教师在轻松活泼中不觉了然于胸,。
书中给我留下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命题作文审题的圆通之境”
这一章节。何捷老师在这一部分对当下的作文审题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审题指导多是对命题进行人为窄化,告知学生只能在什么范围内写作,这就好比为学生的写作画了一个小圆圈。例如《我的妈妈》,范围局限于自己的母亲;《美丽的学校》范围局限于学校,且只能歌颂学校之美......
何老师又紧接着给我们分享了具体的指导学生审题的方法:很简单,告知他们不能写什么,剩下的就是你们广袤的写作空间了。也就是说:审题,与其告诉学生只能写什么,不如把严重偏题的样例排除后,鼓励进行符合命题要求的多元构思。这样,命题的“圆”就显得宏大了。这是审题迈向圆通之境的第一步,何老师把它称之为“画大圆”。
最后是开题,让命题变得开放,通达各个领域,焊接学生的现实生活,超链接学生的记忆空间,实现命题作文的开放式审题。何老师将其称为“圆通之境”。圆通之境是化境,看不见摸不着,刻意而为不得成,只能水到渠成。它是符合充分规避命题约束后画出“大圆”,随之找准切入点巧妙“破圆”的双重条件上,自然通达的境界。“通”即是妙境,它是为写作者提供的自由写作空间,能让作者在统一命题荫照下体验突破重围,推陈出新的美妙写作感受。但是不要忽略“圆”,它提醒我们还要注意放而有度,文章始终要依命题指示而作,要瞄准圆心,自圆其说,切题而作。
何老师认为“圆通之境”,就是命题作文审题的活路,这让我感同身受,同时我也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有关“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经验做了一个梳理,在此和各位同仁做一个交流,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在教学中,我常提醒孩子,分析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注意运用好以下几种方法: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一般来说,文章有“文眼”,诗歌有“诗眼”,命题作文的题目有“题眼”,审题时要找准题眼,把握文章的写作重点。例如“让我感动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就要抓住“一件”这个限制词,审题时就要注意文章不能写成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只要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论述的中心,选材立意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2、 挖掘题蕴。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例如“我心中的春天”这个题目,我们在审题时,就不要简单地把“春天”理解为“春季”,可以挖掘其隐含的比喻义,将“春天”理解为“象征一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
3、 化大为小。
有些命题要求比较宽泛,也有些命题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在审题时要能化大为小,虚实结合。例如“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个题目,要求较宽泛,给我们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时我们就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小学生活”具体化,形象化,用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在实际训练中,我就这样常常敲打孩子们,让他们要能够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因为只有审好题,立好意,才能迈好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各位老师听了我的想法后,多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