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梁若冰
结合前几天学习的郑国民教授语文新课标解读的讲座及温儒敏先生对新课标的独特见解,让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新课标中的一些变化,因为课标涉及内容很广很深,我以下的感受只是从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四个关键词去着手浅谈,不当之处,还请卫老师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核心素养
从2014年“核心素养”的提出,至今日,终于引进到了我们的“课标”中,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师教学,这应是本次课改最明显的特点。温儒敏先生对语文课标中“核心素养”四大关键词的逻辑上的解读,让我看到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基础,是前提;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弱点,更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
部编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课本中的古诗从129首增加到160首,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与“核心素养”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能力是相一致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的重点。但与此同时,在国际化的环境下,还要引导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整本书阅读
语文新课标中另一个新词就是要整本书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面对此阶段的学生,在他们众多科目的压力下,繁多的学习任务中,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式的教学内容重组是课标中首次出现的概念,三大维度六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进行板块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紧随其后的是教学模式的更新,即更加重视学习情境的建立,因为情境是联系“语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从而也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因而,在“学习任务群”的引导下,只靠刷题学语文的时代结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学模式,引进更多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
以上就是我针对新课标解读的一些浅谈,肯定还有很多地方是我没有注意和体悟到的,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和精髓,也会初步尝试着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慢慢摸索,使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落实。时刻告诫自己要行动紧跟意识,意识紧跟潮流。我深知这个探索的过程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所以再次很荣幸自己在这个变革的阶段,有这样一个机会进入卫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在卫老师的指导下和各位优秀同仁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