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焦学科新课标,实现育人新格局

(2022-05-19 19:16:33)

聚焦学科新课标,实现育人新格局

——《新课标》学习心得

平顶山市第四十四中学 马欢欢

最近,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标(2022年版)》以及吴欣昕歆老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座,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到以文化人。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承担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任务。”同时《新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就是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有认同感、有自信心,热爱我们的文字,热爱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现了最美好的姿态,这一切,都是由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文化,这也符合《新课标》中总目标“强化育人”的导向。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比如,在七年级上册《论语》的教学中,我们在讲完课本上有关内容之外,还可以在《论语》中挑出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他让他们去背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在七年级下册的教学过程中,前两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非凡任务和家国情怀。我们在平时上课时除了给学生讲解课本中出现的人物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积累有关家国情怀的名人故事和课本之外的古诗词,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七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八九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背诵,我们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让他们做更多的积累。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观念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语文课堂应该是以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为基本的课堂,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在都应该是以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为基础的。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还要以文本为主,体现语文课堂以文字、文学为主的育人特性,不要进行脱离文本的讲解,语文课堂的思想传达应该区别于政治和历史课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文学味儿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之间的连贯性。《新课标》中提到了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方式,从“单篇阅读”到“阅读单元”再到“”学习单元的形式过渡。这引导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教材之间的联系,关注到整个单元的语文主题和人文要素,甚至要通读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多文本阅读”、“群文阅读”教学,或者“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单元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启发式学习。比如,统编教材每单元的单元导读中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学习抒情方式和做批注”。《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可以从“托物言志”和“文人风骨”入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个主题对本单元的文章进行多文本阅读。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学习端木蕻良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让学生读九年级上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体会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样是写景,我们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写景,那时让学生主要学习的写景方法是修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指导学生在写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中,要注意“化静为动”、“多感官互通”“物我交融”等写景方法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通读教材,采用整体式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

同时,《新课标》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式、任务式教学方式,注重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比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生字词、语法这些枯燥的内容时,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实际情境中,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讲一个单元的课文时,可以改变以前一课一教的方式,把综合性学习,写作教学和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结合起来去完成。比如,我们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设定一些情景,比如报告身边某个人的事迹。学生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就要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写出人物的精神》,对于“精神”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解,更不知如何突出人物精神。教师在教授前面三篇讲读课文时,除了分析这些人物的精神之外,还要讲解这些课文的写法,作者突出人物精神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情境和任务,不仅能够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加强了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这种带着目的去学习的方法,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思维能力。《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上课提问环节、综合性学习、整本书阅读中的思辨阅读与表达等都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 的主体性。

比如课堂提问环节,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不再是复述表面现象,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该减少碎片化的提问,设置有意义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可能会有回答不完整或者紧张的情况出现,教师不要随意打断他们,而是有耐心地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另外,教师要注重课堂的生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教师在进行整本书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意见,允许他们发表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在整理自己思路时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证据的表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平时被忽视的综合性学习。它是学生语言积累、思辨思维的综合性体现。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真实情境的体现,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涉猎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跟《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不谋而合。关注这些内容,都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我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有所不同。《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

在思想上要积极上进,提高政治觉悟。《新课标》中的育人导向中指出:“要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困囿于狭隘的语文课本和考试中,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关注“人民日报”公众号,认真学习“学习强国”,开阔眼界,提高站位,高瞻远瞩,规划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语文素养。我们校长开会时经常要求我们:“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不仅要拥有一桶水,还要有一溪活水。”,教师平时认真钻研课标、教参、课本,做到考点、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同时,还要读文学类的书,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儿;多读语文专业的书,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课堂形式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多读学科外的书,七年级下册两单元的语文课文,背景渗透了半本中国近代史;讲好文言文,必须知世才能论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自己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做到“胸中有丘壑,眼中有星辰”。

同时,《新课标》指出,“教师还要顺应时代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一种潮流。疫情期间的网上教学,教师从以前的面对面授课转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引导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信息技术和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凸显了我国在新时期对教育的新要求,这些新的要求、需求最终将映射在直接接触学生群体的一线人民教师身上,体现到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对教育主体学生在校园时代的主要引路人——教师群体的要求也是不断更新。教师应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完善自身学科的教育体系,形成契合时代风貌的教学风格,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