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标组专家吴欣歆教授关于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平顶山市第六中学 薛梦瑶
今天我学习了课标组专家吴欣歆教授关于2022年版义务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吴教授思路清晰,讲解详实,将新变化一一标注,突出重点,令人受益匪浅。现在我把心得体会整理汇报如下:
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其中,第二点即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也是我本次学习和思考的重点。
根据吴教授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由最初的单篇阅读到阅读单元再到2022年新出现的学习单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开始语文教学接触到的便是第二阶段即阅读单元阶段——整册语文课本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单元导读,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三个方面指导老师和学生如何进行本单元的学习。正如吴教授在讲座中所言,这样安排是强调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而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多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沟通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同实现学生语言经验和语言能力这样的一个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如果我们单纯的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任务的,对此我深有体会。课堂按部就班教授阅读,采取字词正音——段落大意——句子赏析——主题归纳的常规环节,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了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纳知识,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新课标将阅读单元改为学习单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吴教授在解读这点时举了个演讲的例子,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要学习演讲,并不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词,然后归纳总结演讲的格式和要求,最后据此撰写自己的演讲稿,而是他自发想要进行一场演讲或者被布置了一篇演讲稿的任务,然后去阅读一组演讲词,发现其中的共性,最终确立自己的结构方式。这个例子使我迅速理解了从阅读单元到学习单元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跨学科举数学课堂上的情形来理解,那就是抛弃原本的例题——解法——习题这样的讲授套路,变为习题——例题——解法——习题,也就是说今后的语文学习驱动力应该是两种,一种是自发,一种是任务,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解决在语文学科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变化看上去很容易,但是让语文教师放弃教授了几十年的线性推进,从讲授者变为聆听者,从灌输者变为旁观者,我觉得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的,但是放手给学生必然是今后教学的趋势。如何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结构中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来建构语文教学方式应该是我今后要努力的重点。
以上便是我学习吴欣歆教授关于新课标解读讲座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与各位同行们一起交流、研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