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真正下决心变革当前的教育了,不要不信!!
(2022-04-01 11:39:42)中国在真正下决心变革当前的教育了,不要不信!!
下面是我最近研读的几篇文章,发现中国高层开始真正下决心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了!
众所周知,我们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务实的一群人。具体在看待教育上,看你怎么考,我老师就怎么教,我的孩子就怎么学。当然高层也把这个东西看得清清楚楚。这些年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高层也是清楚得很。中国要改革,民族要振兴,科学要创新,当前以及未来不可避免还要与老美一决高下,我们不得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而人才的培养乃是重中之重!高考是我们一切教育的指挥棒,所以高考一变,下面的一切自然而然就变了。观察最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正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前进。
那些还在抱着应试教育的观念的人,应该惊醒了!
另:虽然观察到目前对某些方面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但是在学校的教育层面,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要求学生具备思维能力了,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考题也越来越灵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是官方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很好的一个变化,希望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了!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2、素质教育考什么、怎么考——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对我们把握教育改革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认为素质教育无法落地的人们,也会在研读这个体系的过程中豁然开朗,看到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心!!
一、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定义。素质教育,其内涵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而要抵达复杂情境下通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够在现实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知识学以致用的呈现。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宏观结构。高考评价体系共有四个元素:一核、四层、四翼、情境。一核,是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是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是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情境,是考察载体,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展现综合素质。
三、考什么:四层——高考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四层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的体现。
和之前过度注重知识和能力(这种情况容易被应试教育钻空子)不同,现在特别强调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并且作为重点。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和考试重点会往这两个内容倾斜。这个变化,是从考查内容上,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的鲜明特征。
核心价值——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这里,特别强调10个二级指标,它们就是高考阅读写作的核心主题,分别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熟悉去年和今年高考一二模作文命题的读者,一眼便知,这些正是作文的核心主题。作文要考什么,一直以来都写得非常清楚。阅读和写作不是漫无边际的玄学,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素养。
学科素养——指学生在面对生活或探索问题情境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整合学科知识,运用学科能力,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品质。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理解掌握:表现为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相关知识和能力,系统化、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把握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与评价。知识整合:对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与生活或探索问题情境相对应的产生式系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对原有知识进行调整。人文思维:表现为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创新思维:表现为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能力——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含三个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思维认知能力: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四、怎么考:四翼——高考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素质教育的命题形式超越了之前过分关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缺陷(给应试教育可乘之机),大幅加强了对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关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从高考命题的环节被判死刑。这次高考评价和命题改革,必将引发新一轮彻底的教育革命。
五、情境:实践导向——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察载体。。情境,指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情境作为考察载体,巧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学习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严厉打击了应试教育靠机械刷题背诵过关的低级思路。观察近两年的一二模试题,各学科命题都已经明显在向着以情境为载体的方向阔步前进。
3、中高考命题改革的大趋势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教学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校长专场论坛的发言整理,时间是22年3月。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教育部相关的一些工作,对各地中高考命题改革相对有所了解。我简单概括下命题改革的几点大趋势。首先,会发现这几年中高考命题主要有两大变化:命题的结构性变化和命题的功能性变化。
第一,命题的结构性变化。
从重考查有什么到重考查能怎么。过去我们的考题主要是知识立意,主要考知识,关注的是学生有什么,学生学了3年,最后到底学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现在考察的重点是考察学生能怎么样,最后能干成哪些事情,能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考试命题的落脚点在学生能怎么。
从重考察知识回忆到重考察思维过程。过去,教给学生的更多是拿到题,能马上在记忆深处找到答案。现在中\高考,不是考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现在中高考的新要求。
从重定量测量到兼顾定性评价。过去我们依据测量理论,认为考试必须是定量、准确的,所以客观性的试题非常多,都是标准化的。最近几年,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关注定性评价。
从答卷取向到作品取向。过去中/高考试卷主要是ABCD标准答案,是答卷取向,现在许多主观题不是让你回答问题,是让你解决问题。比如说作文,就是一份作品,而不是回答问题。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命题的功能性变化——强化以标命题,教学导向。
过去中高考,更多关注的是选拔功能,是从高校的需求来选拔高中生。中考,过去是学业水平考试和毕业考试分开的,是为高中选拔学生。现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明显增加,中考两考合一,既是毕业考试,也是选拔考试。高考尽管以选拔为主,除语数外三科外,其他学科和学业水平考试也逐渐走向一起了。它反映了命题功能的变化,就是强化以标命题,强化教学导向。最近几年我们参加中考命题,评价各地的中考命题对教学的导向,是正向导向还是负导向?背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国家课程标准。
其次,中高考命题改革还呈现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个变化,改进知识测试方式,扭转死记硬背现象。比如,1)知识性试题比例和难度的调整,降低比例,降低难度。2)减少对考试熟练度的要求,题量合理,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我们在评估各地试题的时候,有些题目提得很碎,问题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拿起笔就快速写,这种导向就是学生要刷题,要熟练。最近几年也在扭转这种趋势。3)客观性内容的主观化测试。题是客观性的,但测试形式是主观性的,把客观性知识放在特定情境中考,而不是孤立地考学生的某一点知识。
第二个变化,改进情景化命题,推进情境化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情境化教学也是一大趋势。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中越来越重视情境化,在情境中考察学生。主要表现在:1)减少裸考知识,客观性试题的情境化测试。孤立的、问答型、选择性的题越来越少了,更多是一种情境化。2)提高情境设置水平,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有些情境设置水平低和最后的考察内容没有多少关系,把这些内容切掉,完全可以。最近几年各地命题情境化水平越来越高了,要考的问题都扎在情境里面。3)丰富全景内涵,多角度使用,分层次使用(做中考)。每一个情境,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考虑,这种题最近几年呈现增长的趋势,表面上看题量少了,但题的角度,问的层次越来越多。
第三个变化,增加开放性试题,推进深度学习。这也是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的趋势,逐渐增加开放性的试题,它的宗旨就是要落实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讲,核心有这么几点。第一,让学生评价、改进,解读已有的结论。很多题不是考学生知不知道某一种知识,而是把这种知识摆出来,了解学生如何评价这种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如何改进?学生对结论的理解是什么?以类似深度、开放性的特点,来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二,面对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最近几年,理科文科都在采用这种办法,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描述一种现象,让学生根据现象来设计一种物理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测试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第三,对学生活动的个性化测试,如阅读,地理考查地方史。
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有老师对高考这一考题做了评价。我也借这个机会做个分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同时也是非常个性化的一道题。它的题干是给出有关宋代历史研究的三本书名,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就中国古代任何一段历史,像题干模拟书名一样,做一个说明。这种题开放性很强,学生只要熟悉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来做。这道题也能考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情况。
题目:2020年全国1卷历史。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收,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应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综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我们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开放性测试、评价形式?第一,生活本来就是多元的复杂的,也应该是开放的。第二,它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假想,通过不断的改进来形成最后的固定结构。开放性实际上是把知识形成过程也作为考试的内容。第三,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四,对教学有积极的导向。鼓励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课堂上各种想法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后的结果性、结论性的知识或者答案。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谈的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趋势.